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外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外眥
目外眥,又稱「目銳眥」,為人體眼部特定部位之名稱,屬中醫解剖術語。其位置在眼瞼外側邊緣,即上下眼瞼相會合之處的外端,與「目內眥」(眼瞼內側交合處)相對。此部位在《黃帝內經》等古典醫籍中多有提及,與經絡循行及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
中醫理論中的目外眥
- 經絡聯繫
目外眥為手足少陽經之交會處。- 手少陽三焦經:其支脈從耳後上行,經目外眥,與足少陽經相接。
- 足少陽膽經:起於目銳眥(目外眥),上行至頭角,下耳後,循頸部。此經脈之氣血濡養目系,與視覺功能息息相關。
-
臟腑關聯
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而膽與肝相表裡,故目外眥之異常(如紅腫、疼痛)可能反映肝膽火旺或風熱上擾。此外,三焦經氣機不暢,亦可能影響此處氣血運行。 - 病理表現
臨床上,目外眥若出現赤脈侵睛、癢痛或分泌物增多,多與風熱客於少陽經、肝膽濕熱或外感邪毒有關。古籍《銀海精微》提及「銳眥赤爛」,即指此處潰爛發紅,多因脾胃濕熱兼風邪侵襲所致。
與其他名詞的區別
- 目內眥:位於眼瞼內側,為手足太陽經與陰蹻、陽蹻脈之交會處,主司淚液分泌及目內側氣血調節。
- 目外眥:側重於少陽經氣血之調控,與頭面側部及耳部疾病亦有聯繫。
此部位之診察,可作為辨經絡病位及臟腑盛衰之參考,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的診斷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