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息肉淫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息肉淫膚

病證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八,指因邪熱蘊結於臟腑,上攻於目,致使白睛與眼瞼之間生出息肉之症。其病機主要與臟腑熱盛、血脈瘀滯相關,後世亦稱「胬肉攀睛」,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翼狀胬肉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邪熱蘊臟,上衝於目
    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,本病因「邪熱在臟,氣衝於目」,臟腑之熱氣切於血脈,蘊結不散,遂生息肉。五臟六腑之精華皆上注於目,而目為宗脈之所聚,又為「肝之外候」。肝主藏血,若風熱之邪乘襲臟腑,臟腑生熱,熱氣熏蒸肝經,循經上攻於目,熱與血相搏,結聚於白睛膚瞼之間,則形成息肉淫膚。
  2. 經脈氣血失調
    十二經脈中,足厥陰肝經、手少陽三焦經等皆循行於目內外眥。若風熱之邪客於經脈,導致氣血瘀滯,加之臟腑積熱,則易使血結成息肉。

臨床表現

息肉多從目眥(眼角)漸生,初起微赤,漸次增生,可延及黑睛(角膜),甚則遮蔽瞳神,影響視物。其形狀如翼狀,色紅或淡紅,表面或有血絡分布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永樂大典》引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目生淫膚息肉,其根皆從目眥染漸而起。」強調本病由內眥或外眥逐漸蔓延,與肝經風熱、血瘀密切相關。
  • 《世醫得效方》將此症命名為「胬肉攀睛」,後世醫家多沿用此稱,並進一步闡述其治療宜清熱涼血、活血散結。

與現代醫學對應

中醫所述「目息肉淫膚」或「胬肉攀睛」,與現代眼科之「翼狀胬肉」相似,皆指結膜組織增生,侵入角膜之病變。然中醫更注重內在臟腑失調與氣血瘀滯之病機,治療上亦以調理內因為主。

治療原則

歷代醫家多主張內外兼治:

  • 內治:以清肝瀉熱、涼血散瘀為主,常用方如「瀉肝散」、「撥雲退翳湯」等。
  • 外治:古代有割治法,但《諸病源候論》提醒「割之傷經脈者,則令痛不止,血出不住」,故須配合方藥調理,以防復發。

此症反映中醫「從內治外」之整體觀,強調調和臟腑、疏通氣血為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