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系,又稱眼系,是中醫學中描述眼球後方與腦部相連之組織結構的重要概念。此名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尤以《靈樞》篇章為核心記載,其生理與病理意義與現代醫學之視神經、球後血管及相關神經血管網絡有相通之處,然中醫理論更強調其與經絡、臟腑的整體聯繫。

一、經典文獻溯源

  1. 《靈樞·經脈》
    手少陰心經之支脈「從心系上挾咽,系目系」,揭示心與目系的直接關聯。中醫認為「心主神明」,目系作為連通目與腦的橋樑,亦參與精神意識活動,故臨床心神不寧或心血瘀阻時,可現視物昏矇、目睛呆滯等症。
  2. 《靈樞·寒熱病》
    提出足太陽膀胱經「通項入於腦,正屬目本,名曰眼系」,說明目系與足太陽經氣相通。此理論支持針灸治療目疾時,常取崑崙、睛明等膀胱經穴,以調節目系氣血。

二、解剖與功能特點

  1. 結構定位
    目系涵蓋眼球後方連接至腦的組織,包括:

    • 經絡層面:手少陰心經、足太陽膀胱經之絡屬。
    • 實質組織:相當於現代解剖學的視神經、視網膜中央動靜脈、睫狀神經節及周圍結締組織。
  2. 生理功能

    • 氣血上注之通道:目系為「五臟六腑之精氣」上輸於目的路徑,尤賴肝血與腎精濡養。《證治準繩》稱:「目系屬肝,肝藏血,血足則目能視。」
    • 神明外現之門戶:心腦之神光透過目系外顯於瞳神,故目系功能異常可致視覺、神志共病。

三、與臟腑經絡的關係

  1. 肝與目系
    肝經雖未直接連屬目系,然「肝開竅於目」,肝氣條達與肝血充盈為目系功能基礎。肝鬱化火可致目系灼傷,見目赤腫痛;肝血虛則目系失養,發為乾澀昏花。

  2. 心腎相交
    心火下交腎水,腎水上濟心火,此氣機升降透過目系調和。若心腎不交,虛火上炎目系,可致視物如蠅翅、瞳神散大等症。

四、臨床病機舉隅

  1. 風熱襲絡
    外感風熱邪氣循太陽經上擾目系,發為暴盲、目赤眵多,治宜祛風清熱,方用菊花決明散加減。
  2. 痰瘀阻絡
    痰濁瘀血壅滯目系,常見於青盲、視瞻昏渺,可參《審視瑤函》通竅活血法,配伍菖蒲、鬱金等開竅通絡。
  3. 精血虧虛
    久病或勞倦致肝腎精血不足,目系萎弱,見視力漸降、視野縮窄,宜滋腎填精,方選駐景丸加減。

五、治療應用啟示

歷代醫家重視目系病變的整體調治,如:

  • 針灸:取心經神門、膀胱經至陰,以通調目系氣機。
  • 藥物:蔓荊子、密蒙花等專藥可引經入目系;蟲類藥如地龍、僵蠶,善通目系瘀滯。

綜論之,目系作為中醫眼科學的特殊概念,其理論深植於經絡臟腑學說,臨床辨治需結合局部與整體,體現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的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