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下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下綱
目下綱為中醫解剖名詞,隸屬於「足陽明經筋」系統,主司眼瞼下部之開闔與運動功能。此概念首見於隋代楊上善所注《黃帝內經太素》,其卷十三明確記載:「足陽明之筋,起於中三指……陽明則為目下綱。」意指足陽明經筋之循行分支上絡於目,形成下眼瞼之綱維結構,與「目上綱」(足太陽經筋所主)相互協調,共司瞼目之開閉。
經筋理論與目下綱之聯繫
中醫「經筋」體系以十二經脈為綱,聯屬筋肉關節,足陽明經筋循行自足次趾、中趾及無名趾(中三指),上行結於膝、股,布散胸腹,最終上頰結於鼻旁,分支形成目下綱。此結構不僅維繫眼部形態,更與經氣輸布密切相關。若足陽明經氣失調,可致目下綱弛緩或攣急,表現為眼瞼下垂、瞤動或開闔不利,此類病證於《靈樞·經筋》歸為「筋病」範疇。
臨床與病機探討
- 風邪客絡:外感風寒濕邪侵襲陽明經筋,氣血痹阻,可引發目下綱緊急,見眼瞼拘攣、閉目難開。
- 氣血虧虛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中焦虛弱,經筋失養,則目下綱痿軟無力,症見眼瞼下垂(類似「瞼廢」)。
- 熱灼筋急:陽明胃熱上攻,燔灼經筋,可致目下綱紅腫硬結,甚則瞼胞瘡瘍。
與其他理論之互參
目下綱之功能與「脾主肌肉」理論相通。中醫認為眼瞼屬「肉輪」,由脾所主,而足陽明胃經與脾相表裏,故目下綱異常常從脾胃論治。如《證治準繩》提及「上瞼屬脾,下瞼屬胃」,進一步闡明其臟腑分屬關係。
此名詞雖屬古典解剖範疇,然其理論貫穿中醫診療,為針灸(如取足三里、四白等穴調理陽明)、方藥(如補中益氣湯升舉綱維)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