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下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下網
目下網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屬十二經筋中足陽明經筋的支筋,其分布與功能在《靈樞·經筋》中有明確記載:「陽明為目下網。」意指足陽明經筋的支脈向上結聚於目下胞(即下眼瞼),形成網狀結構,維繫眼部肌肉與組織的協調運動。
經筋理論與目下網的關係
經筋系統為十二經脈的連屬部分,主司肢體關節的運動與約束。足陽明經筋起於足次趾,上行結於膝、股、髀,最終散布於面部,其中一支筋絡上行至目下,形成「目下網」。此結構不僅參與眼瞼開闔,亦與面部表情肌肉的活動密切相關。
生理功能與臨床意義
- 維繫眼瞼張力:目下網與足太陽經筋的「目上網」(上眼瞼支筋)相互協調,共同調節眼瞼的開合。若陽明經氣失調,可能導致目下網弛緩,出現眼瞼下垂或閉目不全等症狀。
- 氣血濡養: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,其經筋網絡目下,反映脾胃功能與眼部氣血供應的關聯。臨床上,脾胃虛弱者常見眼胞浮腫或目下色晦暗,與此相關。
- 病理表現:根據《黃帝內經》,經筋病變多見「支轉筋」「筋急」等,若目下網受邪(如風寒或濕熱),可引發眼瞼瞤動(眼皮跳)、結膜充血或眶周疼痛。
與其他經筋的互動
目下網與足太陽經筋的目上網形成上下對應,二者共同維持眼部動態平衡。此外,手少陽經筋亦散絡於目外眥,故目疾治療常需兼顧多條經筋的調理,如針灸取陽明經的「四白」「承泣」穴,或配合太陽經的「睛明」穴以協同增效。
古籍與現代應用
《類經》註解「目下網」時強調:「陽明之筋,布於目下,故為目下網。」後世醫家進一步將此理論應用於面癱、眼肌麻痹等病的辨證,認為陽明經筋失養是關鍵病機之一。現代中醫臨床亦透過刺激陽明經穴,改善眼周循環,佐證古籍所述經筋網絡的實際作用。
綜上,目下網作為足陽明經筋的重要分支,其結構與功能體現中醫「經筋連綴百骸」的理論精髓,亦為眼面疾病治療提供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