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下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下腫

證名,指眼胞浮腫之症,為水腫病初期常見徵兆之一。此名源於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所載:「諸有水氣者,微腫先見於目下也。」其病機與陰陽五行、臟腑氣化密切相關。

中醫理論解析

  1. 陰陽所屬
    《內經》提出「水者陰也,目下亦陰也」,強調水濕屬陰邪,而眼胞部位(目下)亦屬太陰所主。陰邪易襲陰位,故水濕停聚時,目下先見浮腫。
  2. 臟腑關聯

    • 脾肺失調:水腫多因脾失運化、肺失宣降,致水濕內停。《靈樞·水脹》指出:「水始起也,目窠上微腫。」脾主肌肉,眼胞屬脾,脾虛濕盛則目下腫脹。
    • 腎氣不化:腎為水臟,主司氣化。若腎陽不足,水液代謝失常,上泛於目胞,亦可見腫。
  3. 經絡循行
    足陽明胃經循行於目下(承泣穴),若脾胃濕熱或寒濕困阻經絡,氣血壅滯,則發為腫脹。

臨床辨證要點

  • 風水相搏:多伴惡風、發熱,腫勢迅速,屬表證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風水其脈自浮」。
  • 脾虛濕盛:腫勢緩慢,面色萎黃,納呆便溏,舌淡苔白膩。
  • 腎陽衰微:目下腫如臥蠶,腰膝冷痛,畏寒肢冷,脈沉遲。

古籍補充
《諸病源候論·水腫候》進一步闡述:「水病者,由腎脾俱虛故也。」指出水腫與脾腎兩臟虛損相關,而目下腫為其外候之一。

此症雖為水腫初起之輕微表現,然其背後病機複雜,須結合四診詳辨臟腑虛實、邪氣性質,方能精準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