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虛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虛渴

產後虛渴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三。該書闡述:「夫產水血俱下,臟腑血燥,津液不足,宿挾虛熱者,燥竭則甚,故令渴。」指出產婦因分娩時耗傷氣血,津液虧損,臟腑失於濡潤,若素體陰虛或兼有內熱,則易致陰虛燥熱,發為口渴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產後虛渴主要因產時失血過多,氣隨血脫,津液生化無源,臟腑失養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:

  1. 氣血兩虛:分娩時氣血驟然流失,血虛則津液不充,氣虛則津液不化,故見口燥咽乾。
  2. 陰虛內熱:素體陰虛或產後調攝不當,陰血虧耗,虛熱內生,灼傷津液,加重口渴症狀。
  3. 脾胃虛弱:產後脾胃功能未復,運化失常,水穀精微不能上承於口,亦致口渴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主要症狀為口乾舌燥,渴而喜飲,飲不解渴,或伴見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、心悸氣短等氣血不足之象,舌質多淡或紅而少津,脈細弱或細數。

治療原則

治療當以益氣養陰、生津止渴為主,兼顧清熱潤燥。常用方劑如下:

  • 加減竹葉湯(出自《婦科玉尺》):
    組成:人參、麥冬、生地黃、天花粉、炙甘草、粳米、淡竹葉。
    功效:益氣生津,清熱除煩。適用於產後氣陰兩傷,虛熱內擾之口渴。
  • 生脈散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:
    組成: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。
    功效:益氣養陰,斂汗生津。適用於產後氣陰兩虛,津液不足者。
  • 增液湯(《溫病條辨》):
    組成:玄參、麥冬、生地黃。
    功效:滋陰潤燥,增液行舟。適用於陰虛燥熱明顯者。

辨證加減

  1. 氣虛甚者:加黃耆、白朮以健脾益氣。
  2. 陰虛火旺者:加知母、石斛以清熱滋陰。
  3. 兼有血虛者:加當歸、白芍以養血和營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產後亡血過多,津液枯涸,煩渴引飲,宜急補之。」強調產後津血同源,治療需標本兼顧。《景岳全書》亦指出:「產後口渴,多因去血過多,或勞倦傷脾,津液不生。」進一步闡明脾虛在產後虛渴發病中的作用。

此證與西醫學「產後脫水」或「電解質紊亂」有部分相似之處,然中醫治療著重於調理整體氣血陰陽,以恢復臟腑功能為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