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血

目血,又稱目衄,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目經大成》卷二。此症指眼部無外傷而自發出血之現象,多與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逆亂相關,屬中醫「血證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目血之發病與以下機制密切相關:

  1. 肝火上炎:肝開竅於目,若情志鬱結化火,或肝陰不足,虛火上衝,灼傷目絡,則血溢脈外。
  2. 心火亢盛:心主血脈,心火熾盛可循經上擾目竅,迫血妄行。
  3. 脾不統血:脾虛氣弱,統攝無權,血不循經而外溢。
  4. 陰虛血熱:腎陰虧虛,虛熱內生,燔灼脈絡,致血溢目內。
  5. 外感風熱:風熱邪毒侵襲目系,損傷血絡,亦可引發出血。

臨床表現

目血可見白睛溢血(結膜下出血)、眼底出血(視衣出血)等,輕者僅局部血絲浮現,重者血灌瞳神,影響視力。出血色澤鮮紅多屬實熱,暗紅或反覆發作則常為虛證或瘀阻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肝火熾盛證:目赤脹痛,出血量多色鮮,伴頭痛口苦、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2. 心火內擾證:目血鮮紅,心煩失眠,小便短赤,舌尖紅絳。
  3. 脾虛氣弱證:出血反覆,血色淡紅,面色萎黃,納差乏力,舌淡脈細。
  4. 陰虛火旺證:出血量少色暗,眼乾澀,潮熱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5. 血瘀絡傷證:出血久不吸收,目脹視矇,舌暗或有瘀斑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目血以「調臟腑、和氣血」為本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肝火熾盛:龍膽瀉肝湯加減,清肝瀉火。
  • 心火內擾:導赤散合黃連解毒湯,清心涼血。
  • 脾不統血:歸脾湯加側柏葉、阿膠,益氣攝血。
  • 陰虛血熱:知柏地黃丸合二至丸,滋陰降火。
  • 瘀阻目絡:血府逐瘀湯加三七、蒲黃,化瘀止血。

外治可配合針刺睛明、太陽等穴,或局部冷敷以緩急。古籍《銀海精微》亦載有「涼血散血」之法,強調止血需兼顧行滯,防留瘀為患。

古籍考據

《目經大成》指出:「血無故而溢於目者,火動之也。」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闡述:「凡血病目,皆因火迫。」均強調火邪迫血為目血之關鍵病機,治療需辨明虛實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