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血灌瞳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血灌瞳人

目血灌瞳人,又稱血灌瞳人,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零五。此證以目中血絡破損,血溢絡外,灌注瞳仁為主要特徵,屬「血證」範疇,與肝、心、脾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目血灌瞳人之成因多與以下因素有關:

  1. 肝火上炎:肝開竅於目,若情志鬱結,肝鬱化火,火性上炎,灼傷目絡,迫血妄行,則血溢瞳仁。
  2. 血熱妄行:外感熱邪或陰虛內熱,熱入血分,燔灼脈絡,致血不循經而外溢。
  3. 氣虛不攝:脾虛氣弱,統血無權,血失固攝,滲溢目內。
  4. 外傷損絡:眼部受外力撞擊或金創之傷,直接損傷血絡,引發出血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可見瞳仁內有鮮紅或暗紅色血斑,輕者如雲霧遮睛,重者血滿瞳仁,視物昏矇或驟然失明。或伴目赤腫痛、頭痛、口苦咽乾等兼症,依病機不同而異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肝火熾盛型:發病急驟,血色鮮紅,目赤澀痛,煩躁易怒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2. 陰虛血熱型:血溢量少而色暗紅,眼乾澀,五心煩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3. 脾不統血型:出血反覆,血色淡紅,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,舌淡脈弱。

治法方藥

中醫治療以涼血止血疏肝瀉火益氣攝血為大法,隨證施治:

  • 肝火熾盛:宜清肝瀉火,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,酌加丹皮、赤芍涼血散瘀。
  • 陰虛血熱:宜滋陰降火,方選知柏地黃丸生蒲黃湯,佐以茜草、側柏炭止血。
  • 脾不統血:宜健脾益氣,方用歸脾湯加阿膠、三七末以補血止血。

古籍論述

《聖濟總錄》載:「目血灌瞳人,由肝藏壅熱,血脈窒塞,上衝於目。」強調肝熱迫血為病機關鍵。《銀海精微》亦指出:「血灌瞳人,睛痛澀脹,皆因火迫血行。」進一步闡明火邪與血溢之關係。

此證需與「白睛溢血」(結膜下出血)及「瘀血灌睛」(前房積血)鑑別,其病位深在瞳仁內,病勢較重,治療當審因論治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