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揚

「目揚」為中醫經典所載之專有名詞,意指怒目圓睜、目光炯然逼人之狀。此語首見於《靈樞·論勇》,文中論述勇士之性情與生理特徵時提及:「勇士者,……怒則氣盛而胸張,肝舉而膽橫,眥裂而目揚,毛起而面蒼。」此段描述揭示了「目揚」與情志、臟腑氣血之密切關聯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肝膽與目之關係
    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肝氣之盛衰直接影響目之神采。《素問·五臟生成》云:「肝受血而能視。」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情志激亢(如憤怒),則肝氣上逆,血隨氣湧,致使目睛張大、目光銳利,呈現「目揚」之態。此外,膽附於肝,共司決斷,故《內經》強調「膽橫」與「目揚」並見,反映肝膽氣勢外顯之象。
  2. 氣血運行與情志作用
    「怒則氣上」為情志致病之機理,氣機驟升使血脈賁張。《靈樞》所言「氣盛而胸張」「毛起而面蒼」,正是氣血驟聚於上焦之表現,而「目揚」為其外候之一。此現象雖屬一時性生理反應,然若長期情志過激,恐致肝陽化火,耗傷陰血,進而演變為目赤、眩暈等證。
  3. 經絡聯繫
    足厥陰肝經「連目系」,足少陽膽經起於目外眥(瞳子髎)。當肝膽火熾或氣機壅滯時,經脈氣血上衝於目,可加劇「眥裂而目揚」之徵象,甚者伴隨眼瞼震顫或視物模糊。

古籍延伸探討

除《靈樞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多篇提及目神與臟腑之應。如《靈樞·大惑論》指出:「目者,五臟六腑之精也。」說明「目揚」非僅局部現象,而是內在臟腑氣血變動之標誌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於《類經》中註解:「肝氣強則目銳,膽氣決則眥裂。」進一步闡釋肝膽共主目之動態。

臨床意義

「目揚」雖為古籍描述勇士之特徵,然於辨證中可作為肝膽實火或陽亢之參考。此症常見於情志過激、肝鬱化火者,或見於癲狂、痙病等陽熱亢盛之疾。醫者診察時,須結合脈象(如弦數)、舌質(紅絳)及其他症狀(如口苦、脅痛)綜合判斷。

綜言之,「目揚」一詞深植於中醫臟象學說,既體現情志與形神之關聯,亦反映經絡氣血之動態變化,為中醫診察目證與情志病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