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瘍
目瘍為中醫病名,屬眼疾範疇,特指眼瞼生瘡之證候,見載於《審視瑤函》。此病多因火毒鬱結、邪熱上攻於目所致,其病機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心、肝、脾三經積熱為常見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目瘍之發,外因風熱邪毒侵襲,內因臟腑蘊熱,內外合邪,上攻眼瞼。心火亢盛、肝經鬱熱或脾胃濕熱,皆可導致氣血壅滯,化火成毒,發為瘡瘍。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及:「眼胞屬脾,熱毒蘊結,則腫潰成瘍。」若久病不癒,可耗傷陰血,轉為虛證。
臨床表現
初起眼瞼局部微腫,癢痛交作,繼而赤爛化膿,甚則潰破流膿,或伴見發熱、口苦、便秘等全身症狀。其證候特點與西醫學之「瞼緣炎」或「麥粒腫」相似,然中醫更強調辨證分型,如:
- 風熱客目:眼瞼紅腫熱痛,兼見惡風發熱。
- 脾胃濕熱:瘡腫纏綿,膿液黏稠,伴脘悶苔膩。
- 肝火上炎:目赤頭痛,煩躁易怒,脈弦數。
治療原則
治當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瘀為主,兼以疏風、化濕或瀉火,依證施治。
- 內治方藥:
- 加減四物湯(《審視瑤函》):以當歸、生地、赤芍、川芎為基礎,酌加黃芩、梔子、連翹等清熱解毒之品,適用於血熱毒盛者。
- 黃連解毒湯:適用於火毒熾盛,三焦熱壅之證。
- 龍膽瀉肝湯:針對肝經濕熱上攻,目赤腫痛明顯者。
- 外治法:
- 以清熱斂瘡之藥粉(如青黛散、黃連粉)摻患處,或金銀花、蒲公英煎湯外洗。
- 針刺療法可選攢竹、太陽、合谷等穴,以瀉熱通絡。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指出:「眼胞毒,由脾經風熱上攻,宜清脾涼血。」強調局部與整體並治。此外,《銀海精微》亦載有「瞼生風粟」之證,與目瘍相關,治法皆重調和臟腑、祛邪解毒。
此病若及時調治,多能痊癒;若遷延失治,恐致眼瞼變形或瘢痕黏連,故早期辨證用藥至關重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