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疣

目疣,又稱「眼胞痰核」或「脾生痰核」,是中醫眼科疾病之一,屬痰濕凝結所致。其病名首見於《審視瑤函》,書中記載:「此症或眼皮上下,生出一小核是也,乃脾胃痰氣所致。」指出目疣多發於眼瞼,形成小核狀腫物,與脾胃功能失調、痰濕內蘊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目疣的形成主要與脾胃運化失常有關。脾主運化水濕,若因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或情志失調,導致脾虛濕困,水濕不化,聚而生痰。痰濕上泛,凝滯於眼瞼,則形成痰核,即為目疣。此外,外感風邪或肝鬱氣滯,亦可加重痰濕凝聚,促使痰核生成。

臨床表現

目疣常見於上眼瞼或下眼瞼,初期多無明顯不適,僅見局部微腫,觸之可及小核,質地柔軟或稍硬,推之可動。若痰核較大,可能壓迫眼球,導致輕微異物感或視物模糊。病程較長者,痰核可能逐漸增大,但一般不伴紅腫熱痛,與針眼(麥粒腫)不同。

治療原則

治療目疣以健脾化痰、祛濕散結為主,常用方劑如苓桂術甘湯加減。此方以茯苓健脾利濕,桂枝溫陽化氣,白朮健脾燥濕,甘草調和諸藥,共奏化痰散結之效。若痰濕較重,可加陳皮、半夏以增強化痰之力;若兼氣滯,可佐以香附、鬱金行氣解鬱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目疣與針眼(麥粒腫)不同,後者多因風熱外襲或脾胃積熱,表現為眼瞼紅腫熱痛,屬急性炎症;而目疣病程緩慢,以痰核為主,無明顯炎症反應。此外,目疣亦需與目瘡(瞼板腺囊腫)鑒別,後者多因痰瘀互結,治療需兼顧活血化瘀。

中醫古籍記載

除《審視瑤函》外,《醫宗金鑒·眼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:「眼胞痰核,由脾經濕痰凝滯而成。」進一步強調脾濕痰凝的病機特點,並提出外治可配合化痰散結膏局部敷貼,以助消散。

綜上,目疣屬痰濕為患,治療當以調理脾胃為本,佐以化痰散結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