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暈
目暈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其涵義主要有二:
- 黑睛邊緣灰白混濁
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八載:「五臟六腑之精華,皆上註於目,目為肝之外候。肝藏血,血氣不足,則肝虛,致受風邪,風邪搏於精氣,故精氣聚生於白睛之上,繞於黑睛之際,精彩昏濁,黑白不明審,謂之目暈。」此指肝血虧虛,風邪乘襲,導致精氣失調,於白睛與黑睛交界處形成灰白色環狀混濁,使視物昏蒙不清。此證多與肝血不足、風邪上擾相關,治宜養血祛風,可參酌補肝湯加減。 - 虹視現象(觀燈有彩環)
清代黃庭鏡《目經大成》卷二描述:「此目別無甚病,但見燈視月及隙漏之處,則有碗大一圈環影睛外,其色內青紅而外紫綠,絕似日華月暈,故曰目暈。大意水衰不能製火,水火相射,則乖戾之氣激而上浮,故能無中生有。」此證屬陰虛火旺,水火失濟,虛陽上浮所致,常見於過度勞視、睡眠不足者。治法宜滋陰降火、調和陰陽,如四君子湯合補水寧神方,或平氣和衷湯加減。此現象類似現代醫學所稱「虹視」,多與青光眼、白內障等眼疾相關,若失治恐影響視力。
病機與辨證
中醫認為目暈與肝、腎關係密切。肝開竅於目,肝血不足則目失所養;腎主水,腎陰虧虛則虛火上炎,擾亂目絡。臨床須辨虛實:
- 虛證:多因肝腎陰虛、氣血不足,伴見眼乾澀、頭暈耳鳴、脈細弱。
- 實證:常因風邪上攻或痰濕阻絡,見目赤腫痛、舌苔厚膩、脈弦滑。
治法舉隅
- 養血祛風:適用於肝血虛風襲者,方如補肝湯(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熟地黃)加防風、菊花。
- 滋陰降火:適用於陰虛火旺者,方如知柏地黃丸加減。
- 調和陰陽:如平氣和衷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等)以健脾益氣,引火歸元。
目暈一證,輕者調養可癒,重者需審因論治,以免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