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直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直視

證名,指目睛固定不能轉動之症,屬中醫望診中危重病候之一。最早見於《中藏經·察聲色形證訣死法》,載有「面(兩)目直視者死」,並於《傷寒論》中進一步區分為「直視不能眴」(目睛不轉且不能眨眼)、「直視失溲」(伴隨小便失禁)、「直視譫語」(兼見神昏胡言)、「微喘直視」(氣息微弱而直視)等證型,多預後不良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邪熱壅盛,精氣不榮

    • 《傷寒明理論·直視》指出:「邪氣壅盛,冒其正氣,使神智不慧,臟精之氣不上榮於目。」外感熱病(如傷寒陽明腑實證)中,邪熱熾盛,耗傷津液,導致五臟精氣無法上承濡養目系,故睛定不轉。此類多見高熱、神昏、便秘等實熱證。
    • 若熱極生風,肝風內動,亦可見直視兼見抽搐,如溫病「熱極生風」之候。
  2. 肝血虧虛,目失所養

    • 內傷雜病中,肝藏血不足或腎精虧損,致使「血不養睛」。如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目者,五臟六腑之精也。」肝血虛衰,無法上注於目,則睛呆無神,常見於虛勞、失血過多或久病耗傷者。

臨床表現與辨證

  • 實證直視:多驟發,伴面赤、高熱、煩躁、譫語、肢強,舌紅苔黃燥,脈洪數或弦勁,屬熱入心包或肝風內動。
  • 虛證直視:漸進出現,面色蒼白或萎黃,形瘦神疲,舌淡少苔,脈細弱,多見於血脫、精虧之證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傷寒論·辨陽明病脈證並治》:「直視譫語,喘滿者死,下利者亦死。」強調陽明燥熱上攻,神明受擾之危候。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提及「直視失溲」,為少陰陰竭陽脫之兆,屬「臟氣將絕」之象。

病位與相關臟腑

目直視雖顯於肝竅(肝開竅於目),實與五臟相關:

  • 心主神明:熱陷心包時,神昏目直。
  • 肝藏血主筋:血虛或風動,則目系失調。
  • 腎藏精:精髓空虛,目睛失養而呆定。

此證多見於外感熱病極期或內傷重證,提示正氣大傷、邪氣亢盛,屬中醫急危重症範疇,歷代醫家皆重視其預後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