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中紅筋附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中紅筋附睛,又稱「赤脈附睛」,為中醫眼科常見病證之一。清代眼科醫家王子固於《眼科百問》中明確指出:「此心火乘於肝木,俗作謂攀睛是也。」揭示其病機核心在於心肝二經火熱上炎,與西醫學所稱「結膜充血」或「胬肉前期病變」有部分相關性,然中醫辨證更具臟腑經絡特色。
病機探微
本證多因七情化火、勞心竭慮,致心火亢盛;或肝鬱化熱,風熱外襲,內外合邪,循經上攻於目。足厥陰肝經連目系,手少陰心經繫目內眥,心肝火熾則血脈壅滯,故見白睛表面赤脈纏繞,甚則脈絡怒張如樹枝狀,可伴目澀刺痛、畏光流淚等症。若遷延不治,赤脈漸侵黑睛,則轉為「胬肉攀睛」之重症。
辨證分型
- 心火上炎型:赤脈多起自目內眥,色鮮紅,伴舌尖紅絳、煩躁失眠,治宜清心瀉火,方用導赤散加黃連、梔子;若兼口瘡溲赤,可合瀉心湯化裁。
- 肝經鬱熱型:赤脈縱橫如網,目脹脅痛,脈弦數,宜清肝解鬱,方選丹梔逍遙散加決明子、夏枯草;若風熱夾攻,可酌加桑葉、菊花。
- 陰虛火旺型:赤脈細密纏繞,目乾澀昏花,舌紅少苔,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滋陰降火湯(當歸、生地、黃柏、知母等)配合穀精草、密蒙花。
外治輔法
古代眼科重視局部療法,如《銀海精微》載「黃連煎汁濾淨,加冰片少許點眼」以清熱退赤;亦可配合針刺太陽、攢竹等穴,或三稜針點刺耳尖放血瀉熱。現代臨床可選用菊花、桑葉等煎湯燻洗,然須辨證施治。
鑑別要點
需與「天行赤眼」(急性結膜炎)、「白睛溢血」(結膜下出血)等區別。本證特徵為赤脈附著睛珠表面,纏繞不移,且多無大量眼眵,此與外感風熱所致暴發赤腫有別。
歷代醫家如傅仁宇《審視瑤函》強調「治目不可獨守於肝」,對本證尤重心肝同治,後世發展出涼血散瘀法(如加丹皮、赤芍),豐富了治療手段。此證若早期調治得當,多能消退;若失治則易轉為宿翳,甚則障蔽瞳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