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中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中昏
目中昏為中醫病證名,指正午時分目視昏蒙不清之症,其病機與痰濁上擾密切相關。據《眼科龍木集》所載,此症發於午時(日中),因陽氣旺盛,心火亢盛,火勝剋金,致使肺氣壅滯,痰濁內生,上蒙清竅,故見目視渾濁昏蒙。
病因病機
- 痰濁上擾:痰為陰邪,性黏滯,易阻遏氣機。午時陽氣最盛,心火熾旺,火性炎上,若肺氣不足,肅降失職,則痰濁隨火勢上泛,蒙蔽目竅,發為目中昏。
 - 心火亢盛:心主血脈,開竅於目。若心火過亢,耗傷肺金,肺失宣肅,津液不布,聚而生痰,痰火互結,上攻於目。
 - 氣機逆亂:午時為陽氣轉盛之際,人體氣機應與自然相應。若陰陽失衡,氣機升降失常,痰濁乘虛上逆,亦可致目昏。
 
治法方藥
治宜滌痰降火,兼以調和氣機,可選以下方劑加減:
- 局方辰砂化痰丸
- 主以辰砂(朱砂)鎮心安神,兼清心火;
 - 配伍南星、半夏等化痰燥濕之品,以祛痰濁;
 - 適用於痰火擾神、目昏兼見心悸煩躁者。
 
 - 局方玉壺丸
- 以天麻、白附子熄風化痰;
 - 佐以茯苓、陳皮健脾理氣,切中痰濁生成之源;
 - 若痰熱明顯,可加黃連、竹茹以清熱化痰。
 
 
辨證要點
臨床須辨明痰之寒熱屬性:
- 痰熱者,目昏伴見目赤、口苦、苔黃膩,宜加黃芩、梔子;
 - 痰濕者,昏蒙如霧,頭重胸悶,苔白膩,可加蒼朮、厚朴。
 
此症與肝腎陰虛之目昏不同,後者多見於夕時或勞倦後,且無明顯痰象,治法當滋陰明目,如杞菊地黃丸之類。目中昏專責痰火,故滌痰為先,兼顧標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