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中結骨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中結骨症,又稱「胞瞼結核」或「目胞結核」,乃中醫眼科古籍所載之特殊病證,首見於清代嚴景芬《目科捷徑》。其典型特徵為上眼瞼內側生有形如杏核竅狀之硬結,觸之堅硬似骨,平日隱藏於胞瞼內,翻轉眼瞼方可窺見。此症雖以「骨」為名,實非真骨所成,乃痰瘀互結、氣滯血凝之病理產物。

病因病機探析
中醫理論認為,本病多因三焦氣化失司所致:

  1. 痰濕凝聚: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成痰,上泛胞瞼,與氣血搏結成形。
  2. 肝鬱氣滯:情志不暢致肝氣鬱結,目絡不通,久則氣滯血瘀,結為硬塊。
  3. 風熱外襲:外感風熱毒邪,循經上攻目竅,與內在痰濕相合,膠結成核。

辨證分型要點

  • 痰濕型:結核表面光滑,按之柔韌,伴胸悶納呆、舌苔白膩,脈滑。
  • 血瘀型:結核色青紫,觸痛明顯,舌暗有瘀斑,脈澀。
  • 熱毒型:局部紅腫灼熱,口渴煩躁,舌紅苔黃,脈數。

治療原則
以「軟堅散結」為總綱,據證型遣方:

  • 內治法
    • 痰濕者用化堅二陳湯(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、黃連、白僵蠶)化痰散結;
    • 血瘀者投血府逐瘀湯加昆布、海藻以活血消癥;
    • 熱毒熾盛選仙方活命飲合黃連解毒湯清熱透膿。
  • 外治法
    • 初期以如意金黃散醋調外敷;
    • 成膿後可配合針刺排膿,或予白降丹點塗腐蝕瘀核。

古籍補充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提及「瞼中生核」與此症類似,強調「此因痰火結滯,榮衛不和」;《銀海精微》則載「胞生痰核」治法,主張「宜用開鬱清火之劑」。歷代醫家多從痰、瘀、火三端論治,尤重疏肝健脾以絕痰源。

此症臨床雖較罕見,然其中醫辨治思路對現代眼科腫物治療仍具參考價值,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之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