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中胬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中胬肉,又稱「胬肉攀睛」,為中醫眼科常見病證之一。其名首見於《金匱要略》,後世醫家於《外科心法要訣》等典籍中多有論述。此症以目眥處結膜增生,形成三角形肉樣組織為主要特徵,其病機與辨證論治頗具中醫特色。
病因病機 本病多因長期外感風、沙、煙、火等外邪侵襲目絡,加以七情內傷,致使心經鬱熱,日久化火,氣血瘀滯於目眥而成。《銀海精微》指出:「胬肉之發,皆因大眥赤脈傳睛,日久積厚,侵入黑睛。」其病位雖在目絡,實與心、肝、肺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心火上炎則血脈僨張,肝經風熱則目絡壅滯,肺失宣降則津液不布,三者相合,遂成胬肉。
臨床表現 初起時患者多無明顯不適,僅見目內眥或外眥處結膜充血,赤脈如縷。漸則脈絡增粗,胬肉自眥角隆起,呈三角形向黑睛攀侵。若胬肉頭尖體厚,色赤如朱,伴見口苦咽乾、小便短赤者,屬心經實火證;若胬肉淡紅菲薄,時輕時重,兼見心悸失眠、五心煩熱者,則為心經虛火證。另有風熱壅盛者,胬肉發展迅速,羞明流淚;氣血瘀滯者,胬肉暗紅堅韌,纏綿難消。
辨證論治
- 心經實火證
治宜清心瀉火、涼血化瘀,方用《審視瑤函》黑參湯加減:黑參、黃連、生地黃、當歸尾、赤芍藥、紅花等。若兼肝火熾盛,可加梔子、龍膽草;胬肉紅赤甚者,酌加紫草、丹皮。 - 心經虛火證
治宜滋陰降火、養血退翳,方選《銀海指南》決明散化裁:石決明、枸杞子、菊花、熟地黃、麥門冬、知母等。陰虛甚者加女貞子、旱蓮草;血虛者佐以當歸、白芍。 - 外治法
《目經大成》載清涼圓(爐甘石、冰片、黃連等)泡洗可清熱解毒、消腫退赤。另可用中藥熏眼(如桑葉、菊花、秦皮煎湯)或點眼(如八寶眼藥)。
古籍精要 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強調:「胬肉攀睛,有虛實之異,實者瀉之,虛者補之,總以涼血和血為要。」《張氏醫通》更指出:「此證雖形於目,實發於心,治當標本兼顧。」歷代醫家尤重辨別胬肉色澤、形態以判虛實,如《眼科纂要》云:「色赤而堅者屬實,淡紅而軟者屬虛。」
此病相當於西醫「翼狀胬肉」,然中醫治療注重整體調節,針對不同證型施以湯藥內服、外用熏洗等法,對於非進行性胬肉常有顯效。若胬肉已掩及瞳神或迅速發展者,古時亦主張「鈎割法」治療,如《世醫得效方》所載手術療法,與現代眼科手術理念頗有相通之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