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腫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腫脹

證名,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為多種眼病常見之證候,涵蓋胞瞼腫脹、白睛腫脹及目珠周圍腫脹等。此證多因外感風熱、濕邪上犯,或內傷臟腑氣血失調所致,其病機與經絡氣血運行失常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熱:風性輕揚,熱性炎上,風熱之邪侵襲目竅,導致氣血壅滯,發為目腫。
  2. 濕邪上泛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濕濁上泛於目,則胞瞼浮腫,甚則白睛混濁。
  3. 肝火上炎:情志失調,肝鬱化火,火性上衝,灼傷目絡,可見目赤腫痛。
  4. 氣血虧虛:久病體弱,氣血不足,目失所養,亦可見虛性腫脹,按之柔軟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胞瞼腫脹:多與脾、胃相關,常見於針眼(麥粒腫)、胞虛如球(眼瞼水腫)等。
  • 白睛腫脹:多屬肺經風熱或濕熱,見於暴風客熱(急性結膜炎)、白睛溢血等。
  • 目珠周圍腫脹:常與肝、腎相關,如突起睛高(眼眶蜂窩組織炎)、鶻眼凝睛(甲狀腺眼病)等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犯目:目腫驟起,紅赤疼痛,畏光流淚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2. 濕熱蘊結:腫脹纏綿,胞瞼重墜,白睛黃濁,苔黃膩,脈濡數。
  3. 肝火亢盛:目珠脹痛,視物模糊,伴頭痛口苦,脈弦數。
  4. 氣血兩虛:腫勢緩慢,按之凹陷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疏風清熱:常用銀翹散、桑菊飲加減。
  • 健脾化濕:如五苓散、三仁湯等。
  • 清肝瀉火:龍膽瀉肝湯為代表方劑。
  • 補益氣血:可選八珍湯或歸脾湯調理。

此證需結合局部與全身症狀,審因論治,以達標本兼顧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