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珠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珠
目珠為中醫解剖名詞,首見於明代醫家孫一奎所著《赤水玄珠》卷三,又稱「眼」、「眼珠」,即今人所稱之眼球。其形略似圓球,位居眼眶前部中央,乃眼之核心構造,主司視覺功能。
結構與功能
目珠之構造細分如下:
- 黑睛(角膜):位於目珠前端,透明無色,中醫認為其屬肝所主,為光線入眼之首要門戶。
- 黃仁(虹膜):黑睛內之環狀組織,色澤因人而異,中央圓孔即為瞳神(瞳孔),可隨光線強弱縮展,調節入眼之光量。黃仁與肝腎相關,其開闔反映臟腑精氣盛衰。
- 白睛(鞏膜):緊鄰黑睛邊緣,色白而堅韌,屬肺所主,有護衛目珠之效。
- 內部構造:
- 神水(房水):充盈目珠內外,具滋養睛珠、維持眼壓之功,與三焦氣化相關。
- 睛珠(晶狀體):透明如珠,能調節視物遠近,若渾濁則為「圓翳內障」(白內障)。
- 神膏(玻璃體):無色膠狀物,填充目珠後部,與肝血濡養有關。
- 視衣(視網膜):附於目珠內壁,感光辨色,中醫歸於「目系」,與心腦相通。
經絡聯繫
目珠後端之目系(視神經)上貫於腦,為「肝竅」之延伸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」足厥陰肝經、手少陰心經等均直接或間接連繫目珠,故目疾常反映內在臟腑失衡,如肝火上炎可致目赤脹痛,腎精虧虛則視物昏矇。
生理與病理
健康之目珠當黑白分明,瞳神清澈,轉動靈活。若見黑睛霧濁、白睛赤脈纏繞,或瞳神散大、縮小異常,多為風熱、痰濕、氣血瘀滯等病理表現。例如「凝脂翳」(角膜潰瘍)屬肝經風熱,「青風內障」(青光眼)則與肝鬱氣逆相關。
目珠之說,統合形質與功能,體現中醫「五輪八廓」理論之精髓,亦為臨證辨治眼疾之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