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心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心痛

產後心痛為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三,指產後因臟腑氣血虛弱,外感風寒邪氣,與血氣相搏,逆沖心絡或心經所致之胸痛證候。其病機與證治可分為「心包絡痛」與「真心痛」兩類,嚴重者預後凶險,須辨明虛實寒熱而治。

病因病機

產後氣血大虛,營衛不固,風冷邪氣乘虛客於體內。若寒邪與血相搏,血行滯澀,上逆衝擊心之絡脈,則發為心胸悶痛;若直中心之正經,則成真心痛,危殆立至。心為君主之官,主血脈而藏神,邪犯心絡尚可治,若傷及心之本臟,則陰陽離決,故《內經》云:「真心痛,手足青至節,旦發夕死,夕發旦死。」

臨床表現

  1. 心包絡痛

    • 特徵為心胸陣發性疼痛,或悶痛徹背,時輕時重。
    • 伴見畏寒、面色蒼白、舌淡苔白,脈沉緊或弦澀。
    • 因寒凝血瘀,阻滯心絡,氣機不通所致。
  2. 真心痛

    • 症見猝然心痛劇烈,指甲青紫,四肢厥冷過肘膝。
    • 脈微欲絕或結代,神志恍惚,屬心陽暴脫之危候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心包絡痛

    • 治宜溫經散寒、活血通絡。
    • 方用《千金方》大巖蜜湯(當歸、獨活、甘草、乾薑、生地、芍藥、桂心、遠志),以溫養血脈、驅散寒邪。
  2. 真心痛

    • 急予回陽救逆、化瘀通脈。
    • 方用大巖蜜湯合失笑散(蒲黃、五靈脂),加強活血止痺之效;若陽氣衰微,可參合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以救逆。

鑒別診斷

古籍中亦有將「產後胃脘痛」誤稱為心痛者,蓋因胃居心下,疼痛部位相近。然胃痛多伴噯氣、嘔吐、脘脹,與心痛之徹背、肢厥迥異,臨證須細辨。

補充說明

此證與現代醫學「產後心肌缺血」、「圍產期心肌病」或「急性冠脈症候群」部分表現相似,然中醫從氣血失調、寒客經絡論治,強調「寒凝血瘀」為關鍵病機,用藥重在溫通,非單純活血可解。若兼氣虛者,可佐黃耆、人參;血虛甚者,加阿膠、川芎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