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珠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珠管

目珠管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八,其描述:「若風熱痰飲,漬於臟腑,使肝臟血氣蘊積,衝發於眼,津液變生結聚,狀如珠管。」意指因風熱邪氣與痰飲內蘊,導致肝臟氣血失調,痰熱上攻於目,使眼部津液凝滯,結聚成管狀或珠狀病變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熱上擾:外感風熱之邪,循經上犯目竅,與內在痰濕相搏,阻滯眼絡。
  2. 痰飲內蘊:飲食不節或脾虛失運,痰濕內生,隨氣機升降壅塞於肝經,上擾清竅。
  3. 肝血氣滯:情志失調或肝鬱化火,致使肝經氣血瘀滯,血熱夾痰凝結於目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可見目珠局部結聚腫起,形似珠粒或細管,或伴紅腫熱痛、視物模糊,甚則淚液黏稠。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弦滑數者,多屬痰熱為患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宜清熱化痰、疏肝通絡,主方選用清氣化痰丸加減:

  • 基礎方:陳皮、杏仁、枳實、黃芩、瓜蔞仁、茯苓、膽南星、半夏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若肝火偏盛,加夏枯草、決明子以清肝明目。
    • 血瘀明顯者,酌加丹參、赤芍活血散結。
    • 痰濕重者,可佐以蒼朮、薏苡仁健脾化濕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進一步闡述痰濕目疾,提出「痰核」之說,與目珠管病機相類,均屬痰濁凝滯所致。後世醫家亦重視肝開竅於目的理論,認為調理肝氣、疏通膽絡為治療眼疾之關鍵。

此證需與針眼(麥粒腫)、胞生痰核(霰粒腫)等外障眼病鑑別,後者多偏局部氣滯痰結,而目珠管更強調肝經痰熱上攻的全身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