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珠俱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珠俱青
目珠俱青,又稱白睛青藍,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其特徵為眼白部分(即白睛)呈現青藍色,異於常人白睛之清白潤澤。此證多與肝、肺二臟功能失調相關,或因氣血瘀滯、風熱毒邪上攻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肝鬱化火:肝開竅於目,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,火邪上炎,灼傷目絡,致使白睛色變。
- 肺熱蘊結:肺主氣,外合皮毛,若肺熱壅盛,熱毒上蒸於目,可致白睛血絡瘀阻,色現青藍。
- 氣血瘀滯:久病或外傷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目絡瘀滯,血行受阻,白睛失養而變色。
- 風熱毒邪:外感風熱之邪,或毒邪內蘊,上攻於目,損傷白睛脈絡,發為此證。
臨床表現
患者白睛局部或全部呈現青藍色,或伴有赤脈纏繞,視物模糊,眼脹不適,嚴重者或見頭痛、口苦咽乾等兼症。
中醫辨證論治
-
肝火上炎
- 證候:白睛青藍,目赤脹痛,煩躁易怒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治法:清肝瀉火。
- 方藥:龍膽瀉肝湯加減,酌加夏枯草、決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。
-
肺熱壅盛
- 證候:白睛青藍,咳嗽痰黃,咽喉腫痛,舌紅苔黃,脈數。
- 治法:清肺瀉熱。
- 方藥:瀉白散合桑白皮湯加減,可配菊花、黃芩以清熱解毒。
-
氣血瘀滯
- 證候:白睛青藍,久病不愈,或外傷後遺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。
- 方藥:血府逐瘀湯加減,佐以丹參、紅花等活血通絡之藥。
-
風熱毒邪
- 證候:白睛青藍,目赤腫痛,畏光流淚,或伴發熱頭痛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治法:疏風清熱,解毒明目。
- 方藥:銀翹散加減,配以蒲公英、紫花地丁等清熱解毒之品。
其他療法
除內服湯藥外,可配合針灸療法,選取攢竹、太陽、風池等穴,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。外治法則可選用清熱解毒之眼藥點眼,如黃連滴眼液等。
此證雖以白睛變色為主,然其病機複雜,臨證須詳辨臟腑虛實、氣血盛衰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亦重視局部與整體之關聯,強調調和陰陽、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