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珠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目珠痛

目珠痛為中醫證名,首見於明代醫家孫一奎所著《赤水玄珠》卷三,指眼珠局部疼痛之症,屬「目痛」範疇。中醫認為,目珠與五臟六腑經絡密切相關,其病機多因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,或氣血失調、經絡壅滯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侵襲:風熱或風寒之邪上攻目竅,阻滯經絡,氣血不通而痛。如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風熱乘於肝膽,上衝於目,則令目赤痛。」
  2. 肝火上炎: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,循經上擾目珠,症見眼痛伴頭痛、口苦。
  3. 肝腎陰虛:久病或勞倦耗傷肝腎之陰,虛火上炎,目失濡養,致隱痛乾澀。
  4. 氣滯血瘀:跌撲損傷或久病入絡,氣血瘀阻目絡,痛如針刺,位置固定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風熱證:目珠脹痛、畏光流淚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治宜疏風清熱,方用桑菊飲加減。
  • 肝火證:痛劇拒按、白睛紅赤,兼見煩躁易怒,脈弦數。治宜清肝瀉火,方選龍膽瀉肝湯
  • 陰虛證:隱痛時作、目乾視昏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杞菊地黃丸
  • 血瘀證:痛如針刺、入夜尤甚,舌紫暗。治宜活血通絡,方取血府逐瘀湯

經絡與針灸治法

目珠與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關聯密切。針灸常取太衝風池太陽等穴,以疏調肝膽經氣;虛證可配三陰交照海滋養肝腎。

古籍論述

《審視瑤函》強調:「目痛有內外之別,內則多屬肝腎,外則責之風火。」《證治準繩》亦載:「珠痛連眶,乃邪深之候。」顯示中醫對目珠痛之辨證,注重局部與整體關聯,結合臟腑經絡理論探求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