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轉耳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轉耳鳴
目轉耳鳴為中醫證名,指患者自覺眼目昏旋、視物晃動,同時伴有耳內鳴響的症候。此名首見於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,記載:「風行太虛,雲物搖動,目轉耳鳴。」意指風邪擾動,上犯清竅,導致目眩與耳鳴並見的病理表現。
病因病機
- 肝熱上擾:
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。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久化熱,或外感熱邪內傳肝經,皆可致肝火上炎,循經上擾頭目耳竅,出現目眩耳鳴。此類患者多伴面赤口苦、煩躁易怒、舌紅苔黃等實熱之象。 - 肝腎陰虛:
肝藏血,腎藏精,肝腎同源。若久病耗傷、房勞過度或年老體衰,導致肝腎陰精虧虛,陰不制陽,虛陽浮越,上擾清竅,則發為目轉耳鳴。此類症候常見頭暈綿綿、腰膝酸軟、舌紅少苔等陰虛徵象。 - 風陽上亢:
肝為風木之臟,陰虛或陽盛皆可引動肝風。風陽內動,上衝頭目,擾及耳竅,則見眩暈耳鳴,甚則頭痛肢麻。此類病機多與高年肝腎不足或長期精神緊張相關。
辨證要點
- 肝熱證:目眩耳鳴突發,聲如潮湧,兼見急躁易怒、脅痛口苦,脈弦數。
- 肝腎陰虛證:眩暈耳鳴時作時止,鳴聲細弱如蟬,伴健忘失眠、五心煩熱,脈細數。
- 風陽上擾證:頭目暈旋如坐舟車,耳鳴如風聲,面紅耳赤,舌顫脈弦勁。
相關典籍延伸
《靈樞·海論》提及「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」,補充了腎虛髓虧與眩暈耳鳴的關聯;《證治準繩》則強調「耳鳴乃聾之漸」,提示耳鳴日久可漸致聽力減退,需及早調治。此證與「眩暈」有交叉,然眩暈以頭暈為主,目轉耳鳴則突出視聽異常並見,臨床須細辨其主次。
綜上,目轉耳鳴一證,總屬清竅失養或邪擾所致,病位責之肝腎,辨證需分虛實,治療當以平肝、滋陰、熄風為大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