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目眥,又名眥,俗稱眼角。為上下眼弦的聯合處。外眼角稱外眥;內眼角稱內眥。兩眥內應於心,為五輪之血輪。因心與小腸相表裡,故眥部疾患,常與心或小腸有關。如心經有熱,常見兩眥紅赤,治宜清心瀉火,方用導赤散等加減。
《靈樞·癲狂》:“目眥者,目之角也。”
《素問·五臟別論》:“目者,五臟六腑之精華所聚。”
《醫宗金鑒·眼科心法要訣》:“目眥者,目之角也。外眥為外關,內眥為內關。外關主目外疾,內關主目內疾。”
《醫學入門》:“目眥者,目之角也。外眥為外關,內眥為內關。外關主目外疾,內關主目內疾。目眥為五輪之血輪,心與小腸相表裡,故眥部疾患,常與心或小腸有關。如心經有熱,常見兩眥紅赤,治宜清心瀉火,方用導赤散等加減。”
目眥是眼角的解剖名稱。外眥為外關,內眥為內關。外關主目外疾,內關主目內疾。目眥為五輪之血輪,心與小腸相表裡,故眥部疾患,常與心或小腸有關。如心經有熱,常見兩眥紅赤,治宜清心瀉火,方用導赤散等加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