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眥
目眥,又稱「眥」,俗稱眼角,為上下眼瞼(眼弦)之聯合處。此名詞首見於《靈樞·癲狂》,為中醫解剖學之專有名詞。目眥分為內、外兩部分:靠近鼻側者稱「內眥」(又名大眥),靠近顳側者稱「外眥」(又名小眥或銳眥)。
在中醫理論中,目眥與臟腑經絡關係密切,尤以心為主要對應臟腑。根據五輪學說,目眥屬「血輪」,內應於心。因心主血脈,其華在面,開竅於舌,而目眥之血絡分布豐富,故其色澤與形態變化可反映心之功能狀態。此外,心與小腸相表裡,故目眥之疾患亦可能與小腸經之病變相關。
臨床表現與病機
若心經有熱,或心火上炎,常見兩眥紅赤、灼熱疼痛,甚則胬肉攀睛(翼狀胬肉),或伴見小便短赤、舌尖紅等症。此類證候多因情志化火、飲食辛辣,或外感熱邪內傳所致。治療上,宜清心瀉火,可選用導赤散(生地黃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加減,以清心火、利小便;若兼見小腸濕熱,可佐以黃連、梔子等藥。
經絡聯繫
目眥與經絡之聯繫亦不容忽視:
- 手少陰心經:其支脈「繫目系」,與目眥直接相關。
- 足太陽膀胱經:起於內眥(睛明穴),故外感風寒或膀胱經氣不利時,可出現目眥酸脹、流淚等症。
- 手太陽小腸經:其支脈「至目銳眥」,故外眥病變或小腸有熱時,可能見外眥赤爛、癢痛等表現。
歷史文獻補充
《黃帝內經》除《靈樞·癲狂》提及目眥外,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亦云:「諸脈者,皆屬於目。」強調目眥作為經絡交匯之處的重要性。後世醫家如明代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闡述目眥病症,提出「胬肉由心火上衝」之病機,並載有外用藥與針灸療法。
綜言之,目眥雖為局部結構,然其生理病理均與整體密切相關,臨床辨證時需結合臟腑、經絡及全身症狀,方能準確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