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麻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麻舌,又稱「舌痹」,屬中醫舌診範疇之一,指舌體麻木不仁、感覺遲鈍或喪失之症候。此症多因氣血運行失調,經絡受阻,或臟腑功能失和所致,臨床須結合舌象與全身症狀辨證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瘀阻
    情志鬱結、氣機不暢,或外傷血瘀,致氣滯血瘀,舌絡不通。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氣血凝滯,則舌強不靈。」常見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伴胸悶脅痛。
  2. 痰濁阻絡
    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壅舌絡,阻遏氣血。《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痰涎壅盛,舌本為之麻痹。」多見舌苔厚膩,肢體困重,胸脘痞滿。
  3. 陰血虧虛
    久病耗傷陰血,或肝腎不足,舌體失養。《景岳全書》載:「陰虛血少,舌絡失濡,故覺麻木。」症見舌紅少津,頭暈目眩,脈細數。
  4. 風邪襲絡
    外感風邪,或肝風內動,風痰上擾舌絡。《諸病源候論》言:「風邪客於舌,則脈絡急引而痹。」可見舌顫或歪斜,兼有眩暈、肢麻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實證:舌麻驟發,伴脹痛,多屬痰瘀或風邪;舌質暗紫、苔膩,脈弦滑。
  • 虛證:舌麻漸起,時輕時重,多因氣血虛弱;舌淡嫩、少苔,脈沉細。

治療原則

以疏通經絡、調和氣血為本,實者宜化痰祛瘀、熄風通絡,虛者當滋陰補血、益氣溫陽。針灸常取廉泉、通里等穴以通舌絡,藥用黃芪、當歸補氣血,膽南星、白僵蠶化痰通絡,隨證加減。

此症與中風先兆、痿病等相關,須詳察病因,不可單以舌麻斷症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皆強調「舌為心之苗」,舌痹之治,當究心脾肝腎之關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