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麻藥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麻藥法
麻藥法,乃指以中藥施行麻醉之技術。此法自古有之,旨在透過服用特定藥物,使人體暫時失去知覺,以利於外科手術或傷患處理。中醫麻醉之記載,可追溯至先秦時期,其理論與實踐歷經數千年發展,形成一套獨特之體系。
歷史淵源
早期文獻如《列子·湯問篇》已有麻醉相關記載,而東漢名醫華佗更以「麻沸散」結合酒服之法,施行外科手術,開創中醫麻醉之先河。至元代,危亦林於《世醫得效方》中詳述麻醉應用,強調於骨傷治療前,需先以麻藥使患者「不識痛處」,方可施術。書中更提及曼陀羅花與草烏等藥物之配伍,並警示用量須謹慎,以防中毒。
常用藥物與配伍
傳統中醫麻醉多以具有鎮痛、麻醉作用之藥物為主,如:
- 曼陀羅花:性味辛溫,有毒,具麻醉、鎮痛之效,為古代麻沸散之主藥之一。
- 草烏:辛熱大毒,能麻痹神經,常與曼陀羅花同用,增強麻醉效果。
- 樟柳礆:近代中醫麻醉常用成分,提取自樟柳等植物,具有中樞抑制作用。
- 酒:作為藥引,可促進藥效發揮,華佗即以酒送服麻沸散。
此類藥物多屬毒性較強,故歷代醫家強調「中病即止」,需依患者體質調整劑量,避免過量傷正。
臨床應用與發展
古代麻藥法主要用於外科手術與傷科整復,如危亦林所述,於「顛撲損傷,骨肉疼痛」時,先施以麻藥,再行手法復位。近代中醫更結合現代科技,改良傳統方劑,如以曼陀羅、樟柳礆等製成注射劑或吸入劑,應用於臨床麻醉,使中藥麻醉技術得以延續並創新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麻藥法之作用機理在於「阻滯氣血,麻痹經絡」。藥物之毒性可暫時抑制人體感知,使「痛覺不傳」,此與現代麻醉學之神經阻滯概念相通。然中醫更注重整體調節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用藥如用兵」,麻醉藥物之運用須兼顧祛邪與護正,避免過度耗傷氣血。
綜觀麻藥法之發展,可見中醫於麻醉領域早有深厚積累,並隨時代演進不斷改良,展現中醫學之靈活與實用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