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麻葉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麻葉灸

麻葉灸為中醫傳統灸法之一,主要用於治療瘰癧、瘡瘍等外科病症。其法源於古代醫籍,如《串雅外編》與《千金要方》,記載了麻葉與麻花的採集時機及使用方法,體現了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治療思想,強調藥材採集須順應天時,以增強療效。

歷史淵源與文獻記載

  1. 《串雅外編》
    記載麻葉灸的具體操作:「七月七日採麻花,五月五日採麻葉,搗作炷圓,灸瘡上百壯。」此處「百壯」指灸治的次數,古人認為特定節氣採集的藥材,其藥性更為純厚,尤其於端午(五月五日)與七夕(七月七日)採集麻葉與麻花,取其陽氣旺盛之時,以增強溫通消散之效。
  2. 《千金要方》
    進一步改良此法,將大麻花與艾葉等分混合,搗碎後製成灸炷,同樣施灸於患處百壯。艾葉性溫,能溫經散寒,與麻花合用,可加強活血化瘀、消腫散結之功,適用於慢性瘡瘍或淋巴結結核(瘰癧)。

中醫理論與應用

麻葉灸的治療機理,主要基於以下中醫理論:

  1. 藥性作用
    麻葉與麻花性味辛溫,具有散風、解毒、消腫之效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大麻花能「行瘀血,散結氣」,配合灸法的溫熱刺激,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,化解痰瘀凝滯,適用於癰疽、瘰癧等陰證瘡瘍。
  2. 灸法原理
    灸法藉由燃燒藥材產生的溫熱之力,刺激經絡穴位,達到溫通經脈、散寒除濕的效果。麻葉灸直接作用於患處,通過「就近取穴」的原則,使藥力直達病所,尤其適合局部氣血壅滯之證。

操作與配伍

傳統麻葉灸的製備與施灸方式如下:

  1. 藥材製備

    • 採集端午節的麻葉與七夕的麻花,曬乾後搗碎為末。
    • 可單獨使用麻葉,或依《千金要方》之法,與艾葉等分混合,揉製成灸炷。
  2. 施灸方法

    • 將灸炷置於患處點燃,每次施灸數十壯至百壯,以局部溫熱透達為度。
    • 若為瘰癧(淋巴結結核),可配合針刺或貼敷療法,增強軟堅散結之效。

臨床適應症

麻葉灸傳統上多用於以下病症:

  • 瘰癧(淋巴結結核):因氣滯痰凝所致,灸之以溫通消散。
  • 癰疽瘡瘍:尤適於久不收口或陰疽腫硬者,藉灸火推動氣血運行。
  • 風濕痹痛:局部麻葉灸可祛風除濕,緩解關節腫痛。

此灸法體現了中醫「外治法」的特色,結合藥性與灸療,針對陰寒凝滯之證,展現了古人對自然藥材與時令療法的深刻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