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麻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麻疹(又名瘄、麻證、瘄子、痧子、膚證、糠瘡、粰瘡)
麻疹為中醫兒科常見發疹性溫病,首載於《古今醫鑒》,屬「溫毒」範疇。其病機為「內蘊胎毒,外感時邪」,疫癘之氣由口鼻而入,首犯肺衛,繼傳脾胃,終及血分。多發於稚陰稚陽之體,尤以三歲以下小兒為甚,冬春兩季易成流行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麻疹乃「陽毒發斑」,主因肺胃熱熾,兼感天行癘氣。邪從口鼻吸入,先鬱於肺,見咳嗽噴嚏;毒蘊脾胃,則發熱煩渴;熱迫營血,外透肌膚為疹。其疹色紅活者為順,紫暗者為熱毒壅滯,隱伏不顯者為正虛邪陷。
臨床分期與證治
-
初熱期(疹前期)
- 證候:發熱惡寒,鼻塞流涕,咳嗽聲重,目赤胞腫,淚多汪汪,口腔頰膜現「麻疹黏膜斑」(科氏斑,狀如粟米,周繞紅暈),舌苔薄白或微黃,脈浮數。
- 治則:辛涼透表,宣肺開竅。
- 方藥:宣毒發表湯(升麻、葛根、薄荷、牛蒡子、防風、荊芥、連翹、前胡、桔梗、甘草)。若兼寒邪束表,可佐蔥白、豆豉;熱盛者加黃芩、石膏。
-
見形期(出疹期)
- 證候:壯熱煩渴,疹點自耳後、髮際漸布頭面、軀幹、四肢,疹色先紅後暗,捫之礙手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- 治則:清熱解毒,涼血透疹。
- 方藥:紫草紅花飲(紫草、紅花、連翹、金銀花、黃連、浙貝母、枇杷葉、板藍根、竹葉、木通、甘草)。若疹密紫暗,加丹皮、赤芍;熱毒熾盛用清瘟敗毒飲加減。
-
收末期(疹沒期)
- 證候:疹點漸退,熱降神清,皮膚糠狀脫屑,留有褐色斑痕,乾咳少痰,口乾欲飲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- 治則:甘寒養陰,清餘熱。
- 方藥:沙參麥冬湯(沙參、麥冬、玉竹、桑葉、天花粉、扁豆、甘草)。若氣陰兩虛,合生脈散;肺燥久咳加杏仁、川貝。
證候分型
- 順證:疹出有序,熱隨疹退,神清脈和,為正勝邪卻之象。
- 逆證:疹出不暢或驟退,高熱喘促,神昏抽搐,多因毒陷心包或熱極生風,急當涼營開竅,用清營湯合安宮牛黃丸。
- 險證:疹色紫黑,稠密成片,或見衄血、便血,屬熱毒燔灼血分,宜犀角地黃湯大清血熱。
麻疹為「陽毒外透」之候,治療首重「透發為順」,忌過用寒涼遏伏疹毒。古醫家強調「麻宜涼,痘宜溫」,然需辨明寒熱虛實,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