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麻疹煩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麻疹煩渴
麻疹煩渴為中醫病證名,屬麻疹病程中因熱毒壅盛、津液耗傷所致之證候。《醫宗金鑒·痘疹心法要訣》指出:「凡出麻煩渴者,乃熱毒壅盛也。」此證多因麻疹邪熱熾盛,內灼陰津,或肺胃熱鬱,上焦津液不布而發,臨床以口乾煩躁、渴欲飲水為主要表現。
病因病機
麻疹為外感麻毒時邪所致,其性屬陽熱,易化火傷陰。若熱毒壅滯於肺衛,未得透發,或邪熱內傳氣分,皆可導致津液耗傷,發為煩渴。根據病程階段不同,病機亦有差異:
- 疹前期:麻毒鬱閉肺衛,腠理不開,熱不得泄,上灼津液,故見口渴。
- 出疹期:熱毒壅盛,內傳陽明,肺胃熱熾,津液大傷,煩渴加劇。
- 疹沒期:余熱未清,陰津虧虛,虛熱內擾,口渴持續。
辨證分治
中醫治療麻疹煩渴,首重辨明病程階段,分而治之:
-
麻疹未透,熱鬱津傷
- 證候:疹點未顯或透發不暢,伴發熱、口渴、咳嗽、舌紅苔薄黃。
- 治法:透疹解表,清熱生津。
- 方藥:升麻葛根湯加減,酌加花粉、麥門冬以滋陰潤燥。升麻、葛根透邪外達;花粉、麥冬生津止渴;芍藥和營清熱。
-
疹出熱盛,肺胃火熾
- 證候:疹密色紅,高熱煩渴,汗多口燥,脈洪大。
- 治法:清氣泄熱,保津除煩。
- 方藥:白虎湯為主。石膏清肺胃實熱;知母滋陰降火;粳米、甘草護胃生津。若兼咳嗽氣促,可加杏仁、桑白皮宣肺平喘。
-
疹後陰傷,余熱未清
- 證候:疹退身熱漸降,口乾咽燥,虛煩不寐,舌紅少苔。
- 治法:清熱和胃,益氣生津。
- 方藥:竹葉石膏湯加減。竹葉、石膏清余熱;人參、麥冬益氣養陰;半夏和胃降逆;粳米、甘草調和中焦。
中醫理論延伸
麻疹煩渴之證,體現中醫「存津液」與「透邪外達」並重的治療思想。熱毒壅盛時,需防津液枯涸而致變證(如熱陷心包或陰竭風動),故早期透疹解表可防熱內陷,中期清氣分熱能截斷病勢,後期養陰則助正氣復原。此證與溫病「傷陰」理論相通,亦反映「先證而治」的辨治智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