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密意守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密意守氣
密意守氣為針灸學重要術語,意指施針者與受針者於治療過程中,專注凝神於針下氣機變化,以維繫「得氣」狀態。《靈樞·小針解》明確指出:「針以得氣,密意守氣勿失也。」此處「氣」即針刺後所引發的經氣感應,為針灸療效之關鍵。
理論基礎
- 得氣與守氣之關係
「得氣」為針刺時經氣應針而生的反應,表現為針下沉緊、酸麻脹重等感覺,或醫者手下如魚吞鈎之沉緊感。《標幽賦》云:「氣之至也,如魚吞鈎餌之沉浮。」得氣後需「守氣」,即透過持續專注與手法調控,維持氣至效應,避免經氣散逸。 - 經氣運行的中醫觀點
中醫認為,經氣循行於經絡,針刺透過激發經氣,調和陰陽、疏通氣血。守氣之目的在於使氣至病所,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強調:「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。」唯有穩守氣至狀態,方能引導氣血達至病竈,發揮調治作用。
操作要領
- 醫者之專注
施針者需心神合一,透過指腹細察針下動靜,辨別氣至強弱與走向。手法上可結合提插、捻轉等技巧,維繫氣感,如《針灸大成》所述:「轉針以待氣至,氣至慎守勿失。」 - 患者之配合
患者宜放鬆身心,凝神體會針感,與醫者形成互動。部分流派強調「治神」,即透過醫患雙方精神專注,強化守氣效果。
古典文獻佐證
《黃帝內經》多處論及守氣重要性,除《小針解》外,《素問·寶命全形論》亦言:「經氣已至,慎守勿失。」後世醫家如楊繼洲在《針灸大成》中進一步闡釋:「用針之法,以得氣為度,得氣即密意守氣。」可見此概念貫穿針灸理論體系。
密意守氣不僅是技術操作,更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治療哲學,透過調神以馭氣,深化針刺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