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棉花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棉花瘡
棉花瘡,又稱楊梅瘡,為中醫外科病名之一,屬傳統性病範疇。首見於明代王肯堂所著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五,與霉瘡、廣瘡等同類,皆指因穢毒侵襲肌膚所致之疾患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不潔交合,或接觸穢毒之物,致濕熱穢濁之邪侵襲人體,蘊結於肌膚經絡。其病機主要與肝腎二經相關,濕熱下注,毒邪鬱蒸,外發為瘡。若遷延不癒,可深入筋骨臟腑,變生他證。
臨床表現
初起可見皮膚紅斑、丘疹,繼而潰爛成瘡,瘡面凹陷如楊梅狀,或形似棉花,故得名「棉花瘡」。瘡面多分泌黃濁膿水,周邊紅腫,伴瘙癢疼痛。若毒邪內陷,可致關節腫痛、筋骨痠楚,甚則損及心脈,出現心悸、神昏等重症。
辨證分型
- 濕熱蘊結型:瘡面紅腫糜爛,滲液黃稠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毒熾血熱型:瘡色紫暗,潰爛深陷,伴發熱口渴,舌絳苔少,脈數。
- 正虛毒戀型:瘡面久不收口,膿水清稀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利濕化濁為主,兼顧扶正祛邪。外治多用解毒斂瘡之劑,內服則依證選方,如:
- 濕熱蘊結: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
- 毒熾血熱:宜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。
- 正虛毒戀:可選托裡消毒散加減。
外治方面,傳統多用青黛散、黃連膏等塗敷,以清熱燥濕,促進瘡面癒合。
古籍記載
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提及本病與楊梅瘡同屬一類,後世醫家如陳實功《外科正宗》亦詳述其治法,強調「祛毒為先,調理次之」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則進一步區分其病程深淺,提出分期論治之則。
棉花瘡之論述,體現中醫對皮膚瘡瘍的整體辨治思維,結合內外治法,以達祛邪扶正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