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泄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泄瀉

產後泄瀉,又稱「產泄」,為婦女分娩後出現大便稀溏或水瀉之症,屬中醫產後病範疇。其病因多與產後氣血虧虛、臟腑失調相關,古籍如《丹溪心法》、《張氏醫通》等皆詳述其病機與治法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餘血滲腸:產後惡露未盡,瘀血滯留,滲入大腸,致傳導失常而泄瀉,糞色青黑,屬瘀血作祟。
  2. 飲食所傷
    • 產前泄利未癒,產後中氣更虛而加重。
    • 臨產過食或產後驟進肥甘,脾胃運化不及,水穀下趨成瀉。
    • 產後煩渴過飲,水濕停聚,清濁不分而泄瀉。
  3. 寒邪內侵:產後元氣未復,臍腹受寒,臟腑失溫,水穀不化。
  4. 中氣虛寒:產後氣血大虧,脾陽不振,升降失司,水濕下注,甚則完穀不化,糞如糜粥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瘀血泄瀉

    • 表現:泄下青黑糞便,腹痛拒按,惡露不暢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止瀉,方如《丹溪心法》「奇散」(荊芥炭合麝香調服),或加當歸、山楂化瘀。
  2. 食積泄瀉

    • 表現:脘腹脹滿,瀉下酸臭,噯腐吞酸。
    • 治法:消食導滯,理中湯加枳實、山楂。
  3. 寒濕泄瀉

    • 表現:糞質清冷,腹鳴隱痛,畏寒肢冷。
    • 治法:溫中散寒,理中湯加肉桂、茯苓;寒甚者加附子、乾薑。
  4. 脾腎陽虛

    • 表現:五更泄瀉,完穀不化,形寒肢冷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脾腎,理中湯合四神丸,加附子、吳茱萸。
  5. 氣虛下陷

    • 表現:泄瀉日久,肛門墜脹,糞夾黏液。
    • 治法:升陽舉陷,補中益氣湯加炮薑、肉桂;若瀉下臭水,可佐蘄艾、香附溫固。

重證辨治

若見泄瀉無度、糞色蒼白如糜,為脾胃陽氣衰微,急投附子理中湯、四逆湯等回陽救逆。若虛陽浮越,面赤煩躁,仍當溫補脾腎,佐以引火歸元之品,如肉桂、龍骨、牡蠣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丹溪心法》以荊芥炭通瘀止血,治瘀血滲腸之泄。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強調「中虛傳化失職」為本,理中湯為主方,隨證加減,如食積配山楂、水濕配茯苓、虛寒配附子。

此症總以調補脾腎、溫化寒濕為要,兼顧瘀血、食滯等標實,方可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