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泄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產後泄瀉,又名產泄。是指產婦在分娩後出現大便稀薄、次數增多、水樣便或膿血便等症狀。
產後泄瀉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- 胎前泄利未止,產後加重。
- 臨產過傷飲食,產後滑脫。
- 新產驟食肥腥,不能克運。
- 新產煩渴恣飲,水谷混亂。
- 新產失護,臍腹臟腑受冷。
產後泄瀉的治療,以理中湯為主,根據不同症狀,可在理中湯中加減其他藥物。
如果見到完谷不化,色白如糜,此為脾胃大虛,元氣虛脫之候,十有九死。此時應猛進溫補之劑,方可挽回。
如果有煩躁、發熱、面赤,脈來數大,皆為虛火上炎之故,當併進桂、附、人參、甘、薑、苓、術之類,伏龍肝煮湯代水煎服,仍可收功。
如果小便混濁如泔,或大便中有白沫,如腸垢者,乃元氣下陷之故,並宜補中益氣加桂苓、炮薑升舉之,或臭水不止加蘄艾、香附、吳茱萸。
產後泄瀉的預防,最重要的是注意飲食調養,不要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以免加重病情。另外,產後要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,以免耗傷氣血。
產後泄瀉是一種常見的產後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產婦在產後出現泄瀉症狀時,一定要及時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