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免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免蓐

免蓐,為中醫產科學名詞,首見於宋代醫書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》。其義同「臨產」,指婦女妊娠足月,胎兒即將娩出之際的生理過程。中醫理論中,免蓐不僅涉及胎兒脫離母體的時刻,更與產婦氣血運行、臟腑功能調節密切相關,屬「分娩」階段的關鍵術語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氣血與免蓐的關係
    中醫認為,分娩順利與否,取決於產婦氣血充盈與通暢程度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氣血足則產順,氣血虧則產難。」免蓐時,胞宮需依賴氣血推動以娩出胎兒,若氣虛血弱,易致產程延滯,甚或「交骨不開」(指產道不擴張)。
  2. 臟腑經絡的作用
    免蓐過程與腎氣、衝任二脈功能相關。腎主生殖,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二者協調則胎孕正常,分娩時胞宮收縮有力。明代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腎氣盛者,分娩如常;腎氣怯者,免蓐多艱。」此外,肝氣疏泄亦影響產程,肝鬱氣滯可能導致氣機不暢,加重分娩疼痛。
  3. 傳統產科對免蓐的觀察
    古代醫家將免蓐細分為「試蓐」(產前徵兆)、「正產」(正式分娩)等階段。《十產論》記載:「免蓐之候,腰腹俱痛,漿破血下,乃胎轉順生之象。」此描述與現代醫學之產程進展(如規律宮縮、破水)頗為吻合,體現中醫對分娩生理的細緻觀察。

文獻考據與延伸

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》雖僅簡錄「免蓐」一詞,然宋代以降醫籍多承其說,並結合臨床經驗補充。如清代《傅青主女科》論及免蓐時,強調調補氣血為產前要務,方如「加味芎歸湯」即用於助產。此類方劑多含當歸、川芎等活血行氣之品,契合中醫「以通為用」的分娩調治理念。

綜言之,免蓐於中醫體系中,既是產科術語,亦涵蓋生理、病理及治療層面,反映傳統醫學對分娩機制的獨特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