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免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免身

免身為中醫產科學名詞,出自《證治準繩·女科》,意指婦女分娩之過程,即胎兒自母體娩出之生理現象。中醫理論中,分娩稱為「免身」或「分娩」,屬「臨產」階段,為婦女懷胎十月後,氣血運行與臟腑功能協調之結果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氣血與分娩之關係
    中醫認為,分娩順利與否,與母體氣血充盈及運行通暢密切相關。氣血充足則產力充沛,推動胎兒娩出;若氣虛血弱,易致產程延滯,甚或難產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氣血和調,則產育順暢」,強調臨產前需調養氣血,以助分娩。
  2. 臟腑功能之作用

    • 腎氣:主生殖與胞胎,腎氣充盛則胎元穩固,臨產時腎氣推動胎兒下行。
    • 肝氣:疏泄氣機,協調產道鬆弛,肝血充足則產道潤澤,利於胎兒娩出。
    • 脾胃: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胃健運則產力有繼,避免氣虛乏力。
  3. 經絡與產道
    分娩時,衝任二脈氣血下注胞宮,帶脈約束胎位,督脈統攝陽氣以助產力。若經絡氣血受阻,可能影響胎兒娩出,如「胞脈瘀阻」所致之產難。

免身之生理過程

中醫將分娩分為三期:

  • 試胎(預產期前氣血動態):產前數日,孕婦覺胎動下墜,腰腹陣痛,乃氣血開始聚集胞宮之兆。
  • 正產(正式分娩):陣痛加劇,胞宮收縮,胎兒逐漸下行,直至娩出。此階段強調「瓜熟蒂落」,需順應自然,不可過早干預。
  • 產後(胞衣娩出):胎兒出生後,胞衣(胎盤)隨後排出,若胞衣不下,屬「胞衣滯留」,需以益氣化瘀法治之。

古籍記載與治法

《證治準繩·女科》記載免身相關方藥,如「催生散」(當歸、川芎、肉桂等),用於氣血不足之產程不順;《傅青主女科》則重視補氣活血,主張「治產後以補虛化瘀為先」。然具體用藥須依體質辨證,不可妄投峻劑。

免身與調攝

傳統中醫強調產前調養,如妊娠晚期服用「保產無憂方」以順氣安胎,或針灸合谷、三陰交等穴以助產力。產時則需環境安靜、情緒平穩,避免驚恐傷氣,影響產程。

綜言之,免身為中醫對分娩之專稱,其機理融合氣血、臟腑、經絡學說,並注重產前調理與臨產辨證,體現中醫對婦科生理之獨特見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