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面白之中醫色診解析

在中醫診斷學中,「面白」為五色主病之一,屬色診範疇。白色對應五行之金,與肺臟相應,多主氣虛、陽虛或寒證。其色澤深淺、分布及兼色變化,可進一步辨別病機虛實與臟腑氣血盛衰。

面白之病機與臨床表現

  1. 虛寒為本
    白色屬肺,肺主氣,氣虛或陽氣不充則面色失於溫煦,呈現蒼白。《靈樞·五色》指出:「白為寒」,凡面色淡白無華者,多見於氣血兩虛或中陽不振。若白而浮腫(俗稱「面色㿠白」),多因脾肺氣虛,水濕不化;若白而青暗,則屬陽虛寒凝,常見於胸痹、寒疝等證。
  2. 色澤與病位深淺

    • 白而淡潤:如鵝羽之柔白,屬輕度氣虛,胃氣未傷,預後較佳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強調「白欲如鵝羽」,即指此生理性白潤。
    • 白而枯槁:若白如鹽粒之乾枯,或如骨瓷之無澤,提示氣血衰敗,臟真外露,多見於久病重證,如肺癆、失血脫液等。
  3. 兼色辨證

    • 白中透青:寒凝氣滯,多見於脘腹冷痛或風寒痹證。
    • 白而顴赤:虛陽浮越,常見於陰虛火旺或氣陰兩傷,如消渴、癆嗽。
    • 白見斑駁:小兒面現白斑(如雲片狀),多因蟲積內擾,脾胃運化失司;成人若見此象,或為氣血失調,風邪客於肌腠。

面白與臟腑關聯

  • 肺氣虛:面色淡白,伴氣短聲低,多見於久咳或衛陽不固者。
  • 脾陽不足:白而虛浮,唇淡無華,多因運化無權,水穀精微不布。
  • 腎陽衰微:面色慘白如灰,兼見畏寒肢冷,屬命門火衰,陰寒內盛。

古籍論述佐證

《醫宗金鑒·四診心法》云:「白主氣虛,甚則亡陽。」指出白色不僅主氣弱,甚者可反映陽氣暴脫。另《望診遵經》提及:「白而淡黃者,脾肺氣虛;白而兼黑者,陽氣已衰。」進一步闡明兼色對病位與病性的診斷意義。

綜觀之,面白之辨證需結合部位、光澤及動態變化,以析其標本虛實。臨床須與脈症互參,方能精準斷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