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面塵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面塵

面塵為中醫證名,指面部呈現灰暗如蒙塵土之色。此證多與肝膽經氣機鬱滯或肝病相關,反映臟腑功能失調,氣血失和,上泛於面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膽經氣鬱
    《嵩崖尊生書》提及:「面塵,面有塵氣,膽經氣郁,疏膽氣兼清肺。」足少陽膽經循行過面部,若膽氣鬱結,疏泄失常,則氣滯血瘀,濁陰上擾,致使面色晦暗如塵。治療當以疏利膽氣為主,佐以清肺,因肺主皮毛,肺氣清肅則皮毛得養。
  2. 肝病及經脈失調
    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指出:「針灸面塵,皆取肝膽二經。」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裏,肝主藏血,若肝血不足或肝氣鬱滯,皆可導致「面塵脫色」。

    • 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肝足厥陰之脈……是動則病甚則嗌乾,面塵脫色。」肝經氣血逆亂,血不榮面,故面色枯槁。
    • 膽經病變亦見類似表現:「膽足少陽之脈……是動則病甚則面微有塵。」此因少陽為樞,氣機不暢則濁邪上泛。

辨證與治療

  1. 膽鬱肺熱證

    • 表現:面色灰黃,兼見胸脅脹悶、口苦咽乾。
    • 治法:疏膽清肺,方如柴胡疏肝散加桑白皮、黃芩等清肺之品。
  2. 肝血不足證

    • 表現:面色晦暗無華,伴眩暈、爪甲不榮。
    • 治法:養血柔肝,方選四物湯補肝湯加減。
  3. 針灸取穴
    依《內經》「盛虛熱寒陷下取之」原則,針灸多取肝膽二經穴位,如:

    • 太衝(肝經原穴,調肝理血)
    • 陽陵泉(膽經合穴,疏泄少陽)
    • 期門(肝募穴,活血化瘀)

古籍補充

《張氏醫通》進一步闡釋:「面塵者,陽明之氣不能上榮也。」若兼見脾胃虛弱,可參酌升陽益胃湯,以升發清陽,潤澤面部。

此證需結合全身症狀辨證,其病機雖以肝膽為核心,然與肺、脾、胃等臟腑亦密切相關,臨床當詳察病源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