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目眥潰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目眥潰爛
病證名,見於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,指眼部無其他明顯病變,唯獨眼眥部位出現紅赤潰爛之症。《張氏醫通·卷八》對此有詳細論述:「赤勝爛者多火……爛勝赤者濕多,……病屬心絡,甚則火盛水不清而生瘡於眥邊也。」此症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眥部性瞼緣炎」相似,多因風熱濕邪侵襲,或心火亢盛,循經上炎於目眥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目眥屬心,為手少陰心經所主。若心火亢盛,或外感風熱濕邪,循經上擾目眥,則易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化熱生濕,腐蝕肌膚,發為赤爛潰瘍。此外,脾虛濕盛、肝經鬱熱等亦可誘發此症。
- 心火上炎:心火亢盛,循經上炎,灼傷目絡,症見眥部紅赤灼痛,甚則潰爛生瘡。
- 濕熱蘊結:外感濕熱之邪,或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上泛目眥,症見眥部糜爛滲液,纏綿難愈。
- 風熱外襲:風熱之邪客於目眥,與局部氣血相搏,導致紅腫癢痛,繼而潰爛。
辨證分型與治法
-
火盛型
- 主症:目眥紅赤顯著,灼熱疼痛,潰爛較輕,或伴口乾、小便短赤。
- 治法:清心瀉火。
- 方藥:三黃湯加減(黃芩、黃連、黃柏等),或導赤散合黃連解毒湯。
-
濕盛型
- 主症:目眥潰爛較重,滲液黏稠,紅赤相對較輕,或伴胸悶、舌苔厚膩。
- 治法:清熱除濕。
- 方藥:除濕湯加減(連翹、滑石、車前子、茯苓等),或甘露消毒丹。
-
風熱型
- 主症:目眥癢痛紅腫,潰爛初起,或伴惡風發熱。
- 治法:疏風清熱。
- 方藥:銀翹散加減,或防風通聖散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眥赤爛:與目眥潰爛類似,但病變範圍較小,多限於眥角皮膚,屬輕症。
- 瞼弦赤爛:病位在眼瞼邊緣,與目眥潰爛病位不同,但病因病機有相似之處。
此症外治可配合清熱解毒、收濕斂瘡之藥液外洗,如黃柏煎湯或蒲公英搗汁外敷。內外合治,標本兼顧,可獲良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