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沐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沐浴(中醫氣功術語)

在中醫氣功修煉中,「沐浴」為周天功運行時的重要環節,特指精氣沿任督二脈循環過程中,於特定階段暫停火候,調息凝神,使身心進入靜定狀態的功法。《金丹大要·卷七》引無名子所言:「不進火候謂之沐浴……不進陰符亦謂之沐浴。」此處「火候」指調息與意念的運用,「陰符」則喻氣機升降之調控,沐浴即暫時撤除主動導引,令氣血自然運化。

卯酉沐浴
周天功中,精氣運行至特定關竅時需行沐浴之法,尤以「卯酉沐浴」為要。「卯」對應背部夾脊關(約當督脈至陽穴附近),「酉」對應腹部下丹田(任脈氣海至關元區域)。當精氣過夾脊時(卯位),需暫停進陽火(吸氣升提),使氣機緩和;降至丹田時(酉位),則暫停退陰符(呼氣沉降),令氣血歸元。此二時機的停頓,旨在避免氣機過躁或過滯,契合《中和集》「洗心滌慮謂之沐浴」之旨,透過調息寧神,達到陰陽調和。
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,任督二脈為人體陰陽氣血升降之總綱,督脈主陽氣上升,任脈主陰血下行。周天功通過意念與呼吸導引精氣循環,而沐浴階段則效法自然之道,仿「天地停輪,日月合璧」之象,使氣機在關鍵節點得以溫養。此與《黃帝內經》「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」的理念相通,強調修煉中動靜相兼、有為無為並用。

延伸涵義
廣義而言,「沐浴」不僅是氣功術語,亦隱喻身心淨化的過程。道家修煉稱「滌除玄覽」,中醫養生重視「精神內守」,皆與沐浴時撤除外緣、返觀內照的狀態相呼應。此概念亦見於針灸學,如《針灸大成》提及「子午流注」針法,強調氣血運行時機與自然節律同步,暗合沐浴調息之理。

總此,「沐浴」於中醫氣功中既是技術性操作,亦為陰陽平衡的體現,透過調息靜慮,助修煉者契合天人相應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