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募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募筋,又稱「膜筋」,為中醫解剖組織名詞,指人體皮下肉上、筋外所覆之膜狀組織,屬「筋膜」範疇。《靈樞·邪客》以天地相應為喻,言「地有林木,人有募筋」,強調其如林木覆地般包覆筋肉之生理結構。《太素》卷五載楊上善注:「募當為膜,示募覆也」,指出「募」本義為「膜」,具覆蓋、包裹之功;並進一步闡釋「十二經筋之外裹膜分內者名膜筋」,說明募筋位於十二經筋外層,分佈於肌肉間隙與腠理之中,與經筋系統密切相關。
中醫理論中的募筋功能
- 聯綴形體,主司運動
募筋與經筋協同,維繫關節穩定,輔助肢體屈伸。《素問·痿論》提及「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」,其中「宗筋」廣義涵蓋募筋,強調其約束骨骼、滑利關節之效。 - 通行氣血,濡養組織
募筋為三焦水道與衛氣運行之通路,其膜理間隙可輸布津液、溫煦肌肉。若募筋失養,可致局部麻木、攣急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云「血痹」之證。 - 應合肝膽,調暢氣機
肝主筋,膽主決斷,募筋之柔韌與肝血充盈相關。臨床常見肝鬱氣滯者,募筋緊滯,見脅肋脹痛;肝血不足則募筋失潤,易現肢體顫動。
募筋與現代醫學對應關係
中醫募筋概念近似於現代解剖學之「深筋膜」與「肌間隔」,包含緻密結締組織及其間神經血管。然中醫更重視其功能整體性,如《類經》言「膜者,凡肉理臟腑之間,其成片聯絡薄筋,皆謂之膜」,突顯募筋在聯繫臟腑、肌肉中的動態作用。
募筋病證與調治
病理特點:募筋病變多表現為拘急、弛縱或結塊。外感寒濕可致募筋收引,發為痹痛;內傷痰瘀則易結聚成積,如《醫林改錯》所述「筋瘤」之證。
治法舉隅:
- 針灸常取「阿是穴」或沿經筋排刺,以疏調膜理氣血。
- 用藥宜辨寒熱虛實,如當歸四逆湯溫通寒凝募筋,芍藥甘草湯緩解攣急。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思想,募筋不僅為有形之膜,更與氣血、臟腑功能相繫,為臨床辨治筋傷、痹證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