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脅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脅痛

定義與源流

產後脅痛乃婦女分娩後出現之脅肋部疼痛症狀,屬中醫婦科常見病證。此病名首載於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卷四十七「脅痛證治」篇,為產後特有之脅痛證候。其病位在肝經所布之脅肋區域,與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氣血瘀滯

產後惡露不暢,瘀血內停,阻滯肝經脈絡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。《靈樞·經脈》云:「肝足厥陰之脈,布脅肋」,瘀血阻絡則脅部刺痛,痛有定處,入夜尤甚。

肝血虧虛

分娩失血過多,肝藏血不足,肝絡失於濡養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言:「產後虛損,血脈空虛」,遂致脅肋隱隱作痛,伴頭暈目眩等虛象。

氣機鬱滯

產後情志失調,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氣滯脅下而作脹痛。清代《傅青主女科》特別強調:「產後肝氣最易鬱結」,此類脅痛多隨情緒波動而增減。

辨證分型

血瘀型

  • 主症:脅痛如刺,痛處固定拒按,惡露色紫暗有塊
  • 舌脈: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沉澀
  • 病機:瘀血阻絡,氣血不通
  • 治法:活血祛瘀,通絡止痛
  • 方藥:生化湯(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炙甘草)去炮薑加延胡索、鬱金、香附。若瘀重可酌加三棱、莪朮。

氣滯型

  • 主症:脅肋脹痛,走竄不定,噯氣則舒
  • 舌脈:舌淡紅苔薄白,脈弦
  • 病機:肝氣鬱結,疏泄不利
  • 治法:疏肝理氣,和絡止痛
  • 方藥: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加柴胡、青皮、香附、枳殼。若兼熱象可加梔子、黃芩。

血虛型

  • 主症:脅肋隱痛,綿綿不休,頭暈眼花
  • 舌脈:舌淡苔薄,脈細弱
  • 病機:肝血不足,經脈失養
  • 治法:補血養肝,益氣通絡
  • 方藥:八珍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加肉桂、枸杞、酸棗仁。若陰虛內熱可加生地、麥冬。

古籍論述

《醫宗金鑒》提出「左脅痛多屬血,右脅痛多屬氣」之辨證綱要,此說源於「左血右氣」之理論。然臨證不可拘泥,當結合整體辨證。
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產後脅痛,有因瘀血,有因氣鬱,有因血虛,各隨證治之」,強調辨證論治之重要性。

相關概念

  • 脅痛:泛指脅肋部疼痛,產後脅痛屬其特殊類型
  • 惡露不暢:常與產後血瘀型脅痛並見
  • 肝鬱脾虛:氣滯型脅痛常見之兼夾病機
  • 衝任損傷:產後特有病理基礎,與脅痛發生相關

此證之辨治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原則,需根據產婦體質、分娩情況及伴隨症狀靈活施治。歷代醫家對產後脅痛之論述,豐富了中醫婦科理論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