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穆世錫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穆世錫

穆世錫,明代醫家,生平履貫未詳,然其醫學著作對後世頗具影響。其代表作為《食物輯要》與《痧疹辨疑》,前者尤為著名,現存刊本流傳於世,後者則專論痧疹之辨證與治療,惜未廣傳。

《食物輯要》與中醫食療思想

《食物輯要》一書集中探討食物之性味、歸經及養生功效,體現中醫「藥食同源」之理念。書中依四氣(寒、熱、溫、涼)與五味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)分類食物,並詳述其對五臟六腑之調理作用。例如:

  • 生薑:性溫味辛,歸肺、脾、胃經,具發散風寒、溫中止嘔之效。
  • 綠豆:性寒味甘,歸心、胃經,可清熱解毒、消暑利水。

此書不僅反映明代食療學之發展,亦為後世中醫營養學提供重要參考。

《痧疹辨疑》與痧證論治

《痧疹辨疑》專論痧疹(類似現代之麻疹或風疹)之診治,內容涵蓋病因、病機及辨證要點。中醫認為痧疹多因外感風熱時毒,或內蘊濕熱所致,其發病與肺、脾二臟關係密切。穆世錫於書中強調「辨表裏虛實」,提出:

  • 表證:疹色鮮紅、發熱惡寒,宜辛涼透表,如升麻葛根湯加減。
  • 裏熱:疹色紫暗、高熱煩渴,當清熱解毒,如黃連解毒湯化裁。

此書對痧疹之鑑別與治療具臨床指導意義,展現明代醫家對溫病學之早期探索。

穆世錫於中醫史之地位

穆世錫之著作融合理論與實用,尤其《食物輯要》將飲食養生系統化,符合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;《痧疹辨疑》則反映明代醫家對外感熱病之深化認識。雖其生平記載有限,然其學術貢獻仍為中醫文獻研究之重要一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