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麻疹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麻疹瘄
病證名,指小兒罹患麻疹後,因餘邪未清,復感風邪,導致咽喉不利、聲音嘶啞或失音之證。此病多見於麻疹病程後期,因熱毒未盡,上攻咽喉,或肺陰受損,喉失濡養所致。
病因病機
麻疹為外感時邪(麻疹病毒)所致,屬溫病範疇。若麻疹透發不暢,或治療失當,餘熱蘊肺,復感風邪,風熱相搏,壅滯咽喉,則發為瘄證。此外,熱毒灼傷肺陰,津液耗損,喉嚨失潤,亦可致聲音嘶啞。
臨床表現
患者除麻疹典型症狀(如發熱、咳嗽、疹出)外,後期可見:
- 聲音嘶啞,甚則完全失音
- 咽喉乾燥或微痛
- 或伴輕咳,痰少黏稠
- 舌質偏紅,苔薄黃,脈浮數或細數
治法與方藥
以祛風解毒、宣肺利咽為主,兼顧滋陰潤燥。
- 風熱壅喉:症見聲音嘶啞、咽喉紅腫,宜疏風清熱,方用清咽利膈湯加減,或選蟬蛻、牛蒡子、桔梗、薄荷、連翹等藥。
- 肺陰虧損:症見乾咳無痰、聲低嘶啞,宜養陰清肺,方用沙參麥冬湯合玄麥甘桔湯,酌加天花粉、玉竹等。
常用藥物
- 蟬蛻:疏散風熱,利咽開音
- 牛蒡子:解毒透疹,清利咽喉
- 桔梗:宣肺祛痰,載藥上行
- 玄參:滋陰降火,解毒散結
- 麥冬:潤肺養陰,生津止渴
相關條目
此病與「麻疹」、「喉瘖」等證相關,可互參。麻疹瘄的調治需辨明餘邪性質,分清虛實,對證施藥,以恢復肺氣宣降與咽喉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