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拉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拉法
拉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又稱「牽法」、「引法」或「拔法」,首見於《外傷中醫按摩療法》。其操作要領在於於患處上下兩端施以持續對抗之力,或借助器械進行牽引,使錯位之筋骨得以復位,並舒緩局部氣血瘀滯。此法廣泛運用於四肢及腰部疾患,尤常見於骨折、脫臼及經絡痺阻之症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拉法之效源自「筋喜柔而惡剛」之理。通過牽引之力,可調節經絡氣血,鬆解拘急之筋脈,使「骨正筋柔,氣血以流」。此法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緩則治其本」之原則,尤其針對「骨錯縫、筋出槽」之症,能恢復關節結構之平衡,促進局部氣血運行。
操作形式
- 徒手牽拉:醫者以雙手固定患處上下端,如牽引腕部時,一手握患者手掌,另一手固定前臂,沿縱軸方向緩慢施力。
- 器械輔助:傳統常用如牽引帶、懸吊架等工具,針對腰椎間盤突出或頸椎病,可配合重量漸進牽引,以增寬椎間隙,減輕神經壓迫。
臨床應用
- 骨折復位:如四肢長骨骨折,先以手法整復,再輔以拉法維持對位,避免再度移位。
- 筋傷療治:針對肩周炎或腰部扭挫傷,通過牽拉鬆解粘連組織,緩解肌肉痙攣。
- 關節錯縫:如腰椎小關節紊亂,以斜扳法配合縱向牽引,促使關節歸位。
與其他手法之異同
拉法與「抖法」皆屬牽引類手法,然抖法強調短促顫動,而拉法則重持續穩定的牽拉力道。另與「搖法」相比,後者多用於關節活動範圍之恢復,拉法則側重結構性調整。
此手法需依患者體質及病情調整力道,過猶不及。歷代醫家如《醫宗金鑒》強調「手法之妙,貴乎循序」,故施術時須兼顧柔勁與透力,方合中醫「中和」之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