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蠟目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蠟目
蠟目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八,其載:「蠟目者,是蠅蛆目眥成瘡,故謂之蠟目。」意指蠅蛆侵蝕眼眥(眼角)部位,導致局部潰瘍或瘡瘍形成。此病名結合「蠟」與「目」,反映古代醫家對蟲蝕致病的觀察,屬外障眼疾範疇。
病因病機
蠟目之發,主因蠅蛆寄生眼眥,侵蝕局部組織。中醫認為,此症與濕熱毒邪相關:
- 濕熱蘊結:脾胃濕熱上蒸,或外感濕濁之氣,致使眼眥濕潤黏膩,蠅蟲易附。
- 蟲毒侵蝕:蠅蛆趁勢寄生,蛀蝕肌膚,化腐成瘡,甚則潰爛流膿。
- 正氣虛損:若患者氣血不足,衛外不固,則蟲邪更易乘虛而入。
臨床表現
蠟目典型症狀為眼眥處瘡瘍,伴隨以下特徵:
- 局部徵象:眼角紅腫潰爛,或見小孔竅,中有蠅蛆蠕動,分泌物黏稠腥臭。
- 全身兼症:或見身熱煩渴、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等濕熱內蘊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傳統中醫治療蠟目,以清熱解毒、化濕殺蟲為主,兼顧扶正祛邪:
-
外治法
- 清洗去蟲:先以淡鹽湯或苦參湯滌淨患處,剔除蠅蛆。
- 敷貼藥散:可選用《外科正宗》之「金黃散」外敷,或單味雄黃研末調塗,以解毒殺蟲。
-
內服方藥
- 濕熱偏盛:選用「黃連解毒湯」合「五苓散」加減,清熱利濕。
- 蟲毒熾盛:配合「烏梅丸」化裁,酸苦並用以安蛔殺蟲。
古籍考據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後世醫籍如《外科啟玄》亦提及蟲蝕致瘍之理,強調「蟲因濕生,瘡由毒聚」,與蠟目病機相呼應。此病雖罕見,然為中醫蟲病理論之具體體現,亦反映古代對微生物致病之樸素認知。
蠟目一症,雖今已少見,然其辨治思路仍具參考價值,體現中醫「審因論治」與「內外合治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