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蠟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蠟丸(蠟丸)為中醫傳統劑型之一,屬丸劑範疇。其製法與功效具獨特之處,茲分述如下:

一、蠟丸之定義與分類

  1. 蠟質丸劑:以蜂蠟為主要賦形劑,將藥材細粉與熔融蜂蠟混合製成。此劑型源於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取蠟性「緩釋」特質,使藥效徐緩釋放。
  2. 蠟殼丸劑:指外裹蠟殼之丸藥,蠟殼厚約1-2分,始見於唐代《千金要方》,主要用於防潮、避光、防腐,尤適於含揮發性成分或貴重藥材之方劑。

二、蠟質丸劑之工藝特點

  • 蠟藥比例:傳統以「蠟為君,藥為臣」,蜂蠟用量約佔總量20-30%,需先煉製去雜。
  • 製法:分「合蠟法」(藥粉與熔蠟混勻)與「滾蠟法」(藥芯外裹蠟層),後者多用於刺激性藥物。
  • 溫度控制:熔蠟需保持60-70°C,過高損藥性,過低影響成型。

三、蠟質丸劑之藥理優勢

  1. 緩釋作用:蠟質在體溫下漸熔,使藥效持續12-24時辰,適用於:
    • 需長期作用之補益劑(如龜鹿二仙膠蠟丸)
    • 峻下逐水藥(如舟車丸蠟製劑)
  2. 減毒特性:通過延遲崩解,降低毒性藥物(如蟾酥、巴豆霜)的急性刺激,符合「峻藥緩攻」原則。
  3. 定位釋放:蠟層可保護藥物通過胃部,至腸道溶解,適用於易受胃酸破壞之成分。

四、蠟殼丸劑之應用實例

  • 安宮牛黃丸:蠟殼密封防止麝香、冰片揮發。
  • 蘇合香丸:蠟封避免芳香類藥氣外泄。
  • 行軍散:戰時蠟丸包裝便於攜帶保存。

五、蠟材選擇要點

  • 以黃蜂蠟為佳,其熔點62-67°C,與人體溫差適宜。
  • 忌用礦蠟,傳統強調「取蜂蠟之生氣」。
  • 明清時期發展「朱衣蠟丸」,外層以朱砂著色,兼有鎮心安神之效。

此劑型體現中醫「因藥製劑,因病施宜」的辨證思想,現代研究證實蠟丸延緩釋放率可達普通丸劑之3-5倍,乃傳統製劑智慧之結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