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蠟燭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蠟燭疳
蠟燭疳,為中醫外科病證名,屬疳瘡之一種,專指男性下疳日久不癒,瘡面蔓延潰爛之重症。此症首載於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卷六九,又名「蠟燭瀉」,以其瘡形潰爛擴散,狀如蠟燭熔蝕之態而得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肝腎濕熱下注,或淫毒蘊結陰器,久未清解,致氣血壅滯、血肉腐敗而成。其病位主要在肝經、腎經與任脈,因前陰為宗筋所聚,肝脈所過,濕熱毒邪循經下迫,纏綿日久則瘡面深潰,甚則蝕及莖體。
臨床表現
患者陰莖或龜頭處瘡面潰爛,邊緣不整,膿血淋漓,疼痛劇烈,或伴見尿道口分泌物腥臭。若遷延失治,可致瘡竅深陷,陰器殘損,猶如蠟燭受熱消融之狀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熱解毒、化濕斂瘡為主,內外合治:
-
內治:
- 濕熱偏盛者,選用 龍膽瀉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)加減,以瀉肝經濕熱;
- 毒瘀互結者,可配合 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合 桃紅四物湯,活血解毒。
- 若久病傷陰,虛火內熾,則以 知柏地黃丸 滋陰降火。
-
外治:
- 潰瘍初期,以 黃連膏 或 生肌玉紅膏 外敷,解毒生肌;
- 膿腐未脫者,可摻 九一丹 提膿去腐;
- 瘡面晦暗不收口者,改用 海浮散 促其生新。
古籍考據
《醫宗金鑒》指出,此症與一般下疳同源而症異,強調「遍潰者毒深」,需辨明虛實標本。另可參見「下疳」條,然蠟燭疳特指瘡勢瀰漫、病程纏綿之變證,預後較差,故用藥須峻利與調護並重。
此症反映了中醫對外科瘡瘍「辨形色、察經絡」的特色,結合局部與整體論治,尤重肝腎二臟與濕熱毒邪的動態消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