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蠟燭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蠟燭疳,又稱蠟燭瀉,是疳瘡的一種。指男性患下疳時久而患處遍潰者。《醫宗金鑒》卷六九載:「蠟燭疳,男患下疳,久而患處遍潰,如蠟燭之狀,故名。」
蠟燭疳的病因主要是脾胃虛弱,不能運化水谷精微,導致精微不能上輸於肺,肺失所養,津液不能上承於皮毛,皮毛失於濡養而乾燥,故而出現疳瘡。
蠟燭疳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身體消瘦,面色萎黃,食欲不振,大便乾燥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蠟燭疳的治療以健脾益氣、養肺潤燥為主。可用參苓白朮散、六君子湯等方藥治療。
蠟燭疳的預防主要是注意飲食調養,多吃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,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。平時要注意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蠟燭疳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如果出現蠟燭疳的症狀,一定要及时就醫,以免耽误病情。
以下是《醫宗金鑒》卷六九中關於蠟燭疳的記載:
「蠟燭疳,男患下疳,久而患處遍潰,如蠟燭之狀,故名。其證身體消瘦,面色萎黃,食欲不振,大便乾燥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治宜健脾益氣,養肺潤燥。方用參苓白朮散加減。若大便秘結,可用麻仁潤腸丸治療。若疳瘡潰爛,可用黃連解毒湯治療。若病情嚴重,可用四君子湯加減治療。」
蠟燭疳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如果出現蠟燭疳的症狀,一定要及时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