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來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來氣

定義
來氣為中醫運氣學說之術語,指六氣循環中應時而至之氣候特徵。其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尤見於《素問·六微旨大論》,強調氣候與時令的同步性,為判斷天地氣化正常與否的重要依據。

理論基礎

  1. 六氣與時令相應
    中醫將一年分為六氣(風、熱、火、濕、燥、寒),各主四時。來氣即指當令之氣是否依時而至,如厥陰風木應於初春,少陽君火應於春末等。
  2. 氣至的平衡狀態
    《素問》提出「至而至者和」,意為氣候與時令完全契合,則萬物生化有序;若「至而不至」或「未至而至」,則分別反映來氣不及或太過,均可能導致氣化失常。

臨床意義

  • 來氣不及(至而不至)
    時令已至而氣候未至,如春應溫而反寒,主陽氣生發不足,易見肝鬱、血滯之證。
  • 來氣有餘(未至而至)
    時令未至而氣候先臨,如未入夏而先熱,主火氣偏亢,易引發心火熾盛或津傷之候。

與五運六氣的關聯
來氣之盛衰常與「主氣」「客氣」交互影響。主氣為固定時序之氣,客氣為當年司天之氣,二者相合則氣化平和;若客氣勝主氣,則來氣異常,如子午之年少陰君火司天,若火氣早至,則溫病易發。

古籍佐證
《類經》註解:「氣應至而至,其候平和;若不至或先至,則歲運乖戾,病由所生。」進一步闡明來氣失調與疾病發生的關聯性。

總結
來氣為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理論之具體體現,通過觀測氣候與時令的契合度,可推測自然氣化對人體之影響,為運氣學說診斷與預測之核心要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