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癩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癩病
癩病,又稱「癘風」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慢性傳染性皮膚病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七。其病因病機、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,歷代醫家多有闡述,屬中醫外科風病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癩病多因正氣虛弱,外感風濕毒邪,或接觸患者穢氣,邪毒內侵,蘊結血脈,發於肌膚所致。《外科正宗》指出:「癘風乃陽明濕熱沸騰於肌表,或外受風寒侵襲,毒滯經絡。」其病位主要在肺、脾、肝三經,因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,肝主藏血,邪毒久滯,可致氣血瘀阻,經絡壅塞,甚則損傷筋骨。
臨床表現
癩病初起,可見皮膚麻木不仁,漸生紅斑或白屑,形如蛇皮,日久則皮膚潰爛、結痂,毛髮脫落,甚則鼻塌唇翻,指節畸形。依證候可分為:
- 風熱型:皮膚紅腫癢痛,伴有發熱、頭痛。
- 濕毒型:瘡瘍潰爛,流黃水,腥臭難聞。
- 血瘀型:肌膚甲錯,色紫暗,麻木不仁,關節拘攣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癩病,以祛風解毒、活血通絡為主,兼顧扶正。常用方劑如:
- 換肌散(《醫宗金鑒》):主治癘風皮膚潰爛,以白花蛇、烏梢蛇等祛風通絡。
- 苦參丸(《外科正宗》):清熱燥濕,解毒殺蟲,適用於濕毒蘊結者。
- 大楓子油:外塗患處,可殺蟲止癢,傳統用於癩瘡頑癬。
針灸療法常取穴風池、血海、曲池等,以疏風清熱、調和氣血。
古籍論述
《證治準繩》提及:「癘風之毒,深伏血脈,非尋常藥力可達,當以蟲類藥搜剔。」故臨床亦常用全蠍、蜈蚣等蟲藥,攻毒散結。而《本草綱目》載大楓子「主治風癩疥癬」,為傳統治癩要藥。
癩病在中醫學中屬頑疾,然透過辨證論治,結合內服外治,古籍記載不乏緩解之案例,反映中醫對該病之深入認識與治療經驗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